北大博导的信誉危机--拷问中国考博制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2 10:16 外滩画报 | |
自从甘德怀7月9日把《我的北大考博经历》一文张贴到新语丝网页上,在互联网上就掀起了一场拷问中国考博制度的网络风暴。 北大法学院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苏力最近比较烦。 麻烦的原因在于今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 按照北大的规定,每年博士生的招收考试分为初试(笔试)和复试(面试)两关。初试为封闭式不记名答卷,复试选取初试合格的学生,由博士生导师以及相关学科的教授共同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复试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考试。 恰恰就是这次面对面的复试,让朱苏力教授成为全国学界万众瞩目的焦点。 北大法学院法理学专业今年有67名学生报考博士,其中法社会学方向有26名学生报考。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预定在法社会学方向中招收3名博士生。按照北大研究生院规定,今年博士生复试的合格线是:英语 50 专业课 60。 初试成绩在4月6日公布出来,所有法社会学方向的26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全部科目考试过关,这个人叫甘德怀,他的成绩是:英语 52 法理学 84 法社会学 63。甘德怀同时以总分199分的成绩在法理学全部考生中名列第一。 在南京河海大学法律系任讲师的甘德怀得知自己考博初试第一的消息,真是喜出望外,当天中午就邀约两个要好的朋友,去河海大学附近的小酒馆小搓了一顿,以示庆祝。照甘的想法,朱苏力教授今年招收的博士生是3名,自己是惟一一名初试过关的学生,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现在是一个萝卜三个坑,如果自己都不被录取,还有谁更有理由成为朱苏力2004年度的博士生呢? 北大考博经历 引发网络风暴 但4月19日的复试结果让甘德怀大感震惊:两位初试没有过关的女生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朱苏力教授2004年度的博士生,而初试高居榜首的自己却名落孙山。 甘德怀对考试结果不服,认为北大法学院的复试测评有失公允。于是将自己在北大考博的前后经过写成一篇洋洋6000字的文章《我的北大考博经历》,张贴到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新语丝”网页上,很快引起一场关注中国考博制度以及甘德怀个人遭遇的网络风暴。 网络风暴前期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北大法学院复试的程序和考题的合理与否上。问题主要有: 一、进入复试的艾佳慧和何远琼各有一门学科的成绩低于北大研究生院规定的复试分数线,其中艾佳慧的成绩是:英语46、法理学83、法社会学60,英语成绩比规定分数线低4分;何远琼的成绩是:英语57、法理学57、西方法律思想史72,法理学成绩比规定分数线低3分。两名学生都没有通过初试的筛选,是如何进入复试程序的? 二、复试中三个评委之一的周旺生教授向甘德怀提出的问题——“法院判决援引法律、法规有多少?为什么?”是否成为一个学术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仅见于周旺生教授自己所著的书籍中,如果没有阅读过周教授的书,那这个问题就无从回答。 在一考定乾坤的考博复试中让甘德怀回答这样的考题是否太过无厘头? 三、朱苏力在向甘德怀提出了“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之后,接下来用同样的问题向艾佳慧提出,是否有失公允?而艾佳慧关于问题的回答是否有对考官溜须拍马的嫌疑?因为艾佳慧的回答是“我最喜欢的书是波斯纳的《超越法律》(此书中译本译者为朱苏力)”,喜欢的理由是“波斯纳文字犀利,只对事不对人(此话可以在朱苏力的译序中找到)”。 四、由朱苏力、周旺生、强世功组成的三人考评小组,由于强世功迟到二十分钟,没有参与甘德怀的面试过程,这样作出的评定结果是否有效? 五、北大法学院在考博复试这样重大的事情上表现得过于随意,人为化、主观化痕迹显露,让人对北大考博的公正性、严肃性产生了怀疑。 认识但不熟悉——朱教授深陷网络危机 7月12日,面对网络上的热问,朱苏力教授在“新语丝”上发表回帖《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 朱苏力此举无疑是想平息互联网上对甘德怀考博遭遇越来越多的同情和对北大法学院的指责,不想却引来了网络上更大的反击,随之而来的关于对朱苏力《说明》的质疑在新语丝、天涯、博客中国等网站上迅速蔓延,各方人士参与其中,口水与砖头齐飞,笔墨与鼠标共舞。从网络舆论的趋势看,朱苏力教授无疑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网络风暴关注的中心也从北大法学院考博的程序转向朱苏力在《说明》一文中对艾佳慧身份的遮掩上。 《关于甘德怀同学面试情况的说明》中,朱苏力教授称:“在应试的三位考生中,有一位是仅仅认识,但不熟悉,后两人则是在面试时才见面。因此,不存在歧视外校考生或偏袒熟人的问题。” 但有好事的网民立即从北大今年毕业的硕士生名册中查阅到,朱苏力教授所称的“仅仅认识,但不熟悉”的人,正是自己今年指导毕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艾佳慧,也就是说朱苏力是艾佳慧的硕士指导老师。网民还查阅到艾佳慧的获奖论文《司法判决书中“双高”现象并存的另一种解释进路——对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经济纠纷判决书的经验研究兼与张维迎、柯荣住两位先生商榷》受到过朱苏力的高度评价,朱称这篇论文“展现了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是一篇出色的交叉学科研究论文。” 以上事实否认了朱苏力教授对于艾佳慧“仅仅是认识,但不熟悉”的说法。 为什么朱苏力教授要在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上进行掩饰呢?这是目前关于“北大考博事件”(网民称之为“甘德门”)的最大疑惑。有好事者甚至贴出了艾佳慧的照片,企图从形象上说明是艾佳慧而不是甘德怀入选2004年朱苏力教授博士生的理由。 越描越黑——网民围剿朱苏力 7月27日,朱苏力接受《新京报》采访,表示不欢迎甘德怀继续报考自己的博士生,同时声称自己在招收博士生上宁缺勿滥,虽然有三个名额,但自己宁愿让三个名额出现空缺,也要尊重自己的学术标准。 在此之前,朱苏力还撰文声称自己十多年来没有招收过在职博士,以表明自己在博士生招收环节上的公正、清白。 但朱苏力的新的说法在网民无孔不入的探寻中被很快戳破。有人从北大法学院方面获得消息,这次朱苏力教授招收的博士生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另外一名博士生叫龚文东,龚是北大法学院的副院长、工会副主席,龚文东甚至根本就没有参加朱苏力教授在打发甘德怀的时候所说的“很重要”的复试。 (本报记者就朱苏力教授2004年招收的博士生一事与北大法学院联系,得到了法学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证实:龚文东确实已经与艾佳慧、何远琼一道被录取为朱苏力教授的博士生,而且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发出去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互联网上关于“北大考博事件”的讨论终于炸开了锅。以前还有的为朱苏力教授辩护的声音立即消失无踪,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欺骗的感觉。 有网民问:朱苏力教授称复试极其重要,“初试只要文笔流畅,老师就会随便给个分数”,基于此理由刷掉去初试第一的甘德怀,然而龚文东连复试都没有参加,为什么又录取他呢? 而关于另外一名考生何远琼的资料也被翻了个底朝天,经查对,何远琼初试参加的考试科目是英语、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根本就不是报考法社会学方向的学生。 重重谜团 威胁北大百年信誉 于是,朱苏力教授今年录取的三名博士生中,每个人身上都有了让人费解的谜团。 艾佳慧的谜团是:朱苏力教授明明是艾佳慧的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并对艾的论文有高度评价,但朱却撰文说他与艾佳慧“仅仅认识,但不熟悉”。龚文东的谜团是:为什么根本就没有参加复试,却成为了北大法学院新一年的博士生? 何远琼的谜团是:根本就没有报考法社会学方向,也没有参加法社会学科目的考试,为什么能参加朱苏力教授的复试且顺利过关? 上面三个人的谜团加在一起,也许能够解释另外一个谜团——甘德怀初试成绩高居所有法理学考生的榜首,为什么却不能入读北大法学院的博士? 只有这些谜团一个个被解释清楚了,有关这次北大考博事件的争论才会平息下去,否则,人们永远要为这些谜团感到狐疑,永远要为北大法学院招收博士制度的公正性表示质疑,也会对北大作为中国最著名学府的信誉表示怀疑。 然而北大法学院,以及朱苏力教授本人现在都选择了对这次考博事件沉默以对,没有解释,也没有反驳。 在本文截稿前,本报记者曾经几次与朱苏力教授联系采访,朱苏力教授的回答都是:“我不想再谈这个问题了,反正也说不清楚。” 朱苏力简历:1955年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获美国麦克乔治法学院商法税法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律交叉学科研究博士,1992年归国,任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受聘为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朱苏力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 甘德怀简历:1974年出生,1996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名为南京工业大学),199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法律系法理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9年6月至2001年6月,任江苏省淮阴市中级人民法院书记员。2001年6月从该法院调入河海大学。目前是河海大学法律系讲师。 外滩首席记者 韩燕明 徐心如(实习)/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