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为自己创业》 > 正文

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规则(2)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7 18:11  新浪教育

  


  引言

  我要做什么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会面临许多问题,但其中没有一个会是法律问题。如果 再加入一个居民,那么就可能会产生冲突了。我们两个人都想摘取同一树枝上的同一只苹果 。我跟踪一头被我射伤的鹿,到头来却发现它已经被你杀死、屠宰,并且你正在享用它。

  暴力是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但不是一个好方法:如果使
用暴力,我们小小的世界将回缩 为一人世界,甚至无人世界。另外一种更好的、而且是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类社会都发现 了的解决方法是:使用一套明示或默示的法律规则。也就是说,当各方愿望发生冲突时,采 用合理、和平的方式来决定各方必须做什么以及如果他拒绝这样做应承担什么样的后 果。我们最为熟悉的法律规则是由立法机关产生、法院和警察机构执行的法律。但是,即便在我 们的社会,许多法律并不是立法机关的产物而是由法官产生的,它们体现于过去的判例中, 并且决定着将来的案件会如何判决;许多法律的执行不是通过警察而是通过当事人各方来进 行的,比如侵权行为的受害者或他们的律师;还有,大量的法律规则不是以法律而是以私人 规范的形式存在的。如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规则进行更久远的考察,我们会在法律的渊源和执行方面发现更丰富 的多样性。如果我们将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法律制度都考虑在内,那么本世纪的法律制度 在美国的创设与执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是众多解决人类纠纷的可能的方式之一, 众多可能的法律制度之一。本书之所以花费大部分篇幅来分析上一、两个世纪的英美 法,并非由于它比其他的法律体系更重要,而是因为本书作者、大部分读者和在本书中贡献思想的学者对这一法律体系比对其他(如荷马时代的希腊、萨迦时代的冰岛和加利福尼 亚 州的沙斯塔县)法律体系知道得更多。但是,我在书中讨论的观点与其他法律制度也是相互 关联的,我们会在第十七章中对上面提到的一些例子作简要的分析。

  考察一种法律制度的角度是多样的,其中有法史学家的角度、法哲学家的角度或者是兴趣在于提出为法庭接受的观点或制定为法庭执行的合同的律师的角度。本书 由一个经济学家所著。我的方法是通过考察理性行为个体是如何根据他们所面对的法律规则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及这种调整会产生何种后果来试图理解法律制度。尽管这一方法并非考察法律的惟一可能的途径,但它具有着普遍适用性。法律规则的存 在,在 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变受其规范的人们的行为。限制时速的规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人希 望人们开车时慢一点。法律之所以规定含义模糊的合同将以不利于起草方的方式进行解释, 是因为有人希望人们在起草合同时更加仔细。 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两方面发挥着作用。从目的出发,它提供了一种评价法律规则、即判断它们是否很好地达到了目的的方法;从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制度出发,它提供了一种通过找出该法律意欲达到的目标而理解该法律的方法。经济学的核心假设是理性(rationality)——行为能够通过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获得最好 的理解。贯穿于本书的第二个假设是,法律制度或者至少其中大部分是有其存 在的意义的——它们可以被理解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本书将不对理性假设进行 质疑,尽管关于这一主题存在着大量的文献,在我看来,这些文献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最近 有关进化心理学的著作。 本书将对第二个假设反复质疑。贯穿于全书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我们所观察 到的法律规则可以被解释为工具——尤其是被设计用来达到经济效率这一特定目标的工 具,而大部分关于法律的经济学分析都是围绕着经济效率进行的。在第十九章我将归 总各种论据,并下一个综合性的论断。

  问题在哪里

  一个法律制度并非全然是、可能亦非主要是人类精心设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它代表了 大量独立决定的无预谋结果,这些决定出自于立法者就特定法律规则进行权衡或法官就特定案件进行合理判决的过程中。因而,我们很有可能在这一制度中无目标可寻,也无法保证我 们会发现每一个特定法律制度都具有合理性。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超乎寻常的模式识别 功能,这种功能是如此之好,以致我们可以识别连设计最精密的计算机都可能错失的模式, 以致我们有时可以在模式并不存在的情况下将其识别出来。当你阅读本书、尤其是到尾声时 ,你应该自问的一个问题是:经济学在多大程度上发现了法律的规则,而又在多大程度上 给法律施加了规则。一种反对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理解法律逻辑的意见是,法律可能根本没有可供理解的逻辑。另 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反对意见是,法律具有逻辑,但这种逻辑是、或者应该是与经济效率无关 而与正义有关的逻辑。我们惩罚罪犯不是、或者至少不完全是因为这样做可以带来好的效果 ,而是因为罪犯应该受到惩罚。我们要求侵权行为人消除对受害者的损害,并不是因为这样 做可以促使人们不去实施侵权行为,而是因为对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是天经地义的。基于同 样的原因,我们坚持认为如果孩子弄乱了东西,他就应该清理干净。我对这种非常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有两个回答。第一,正义不能够充分地解释法律,不仅因 为它与数量惊人的大量法律问题无关,也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理论来解释是什么使得一些 规则公正而使得另一些规则不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司法制度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我们认为规则是公正的,是因为它们是我们提出的。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如果不是所有的、那么许多案件表明我们认为因公正而获得支持的规则在事实上是有效率的。为了更清楚地表明这一观点,我选择了在分析过程中完全忽略有关 正义的问题。在衡量某一法律规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功地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并以此来评价 这一规则时,我平等地对待我希望保有财产的愿望和小偷要窃取财产的愿望。尽管如此,你 将看到很多看似公正的规则——例如,对抗盗窃和要求人们在弄乱物品后进行清理的 规则——到头来被证明正好相反。而我认为,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为谁而做

  本书的目标读者有三类。第一类是知识渊博的非专业读者——那些认为了解法律、经济 两者之间、两者与其自身及其所在世界之间相互关系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的人们。他们阅读 这本书的原因也同样是我阅读《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或《红皇后》(The Re d Queen)的原因。第二类是希望更多地了解在自身领域中的经济学方法的法律职业者。第 三类是学生,极可能是经济学院或法学院的学生,他们阅读这本书是遵照教授的指令,我希 望他们会发现这并不是读这本书的惟一原因。 为不同类型的读者进行写作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需要不同类型的作品。学生,尤其是 法 学院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法律职业者,希望看到有学术风格的脚注、案例援引和大 量的参考书目;而非专业读者会认为这些东西很累赘并且没有必要。我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是,将学术格式移至网络上。这本书是为非专业读者所作的,没有脚注,并且很少援引案例 和参考书目。为配合本书,我制作了一个网页,其中包含了学生和法律职业者所 发现的本书文字版本中所有缺失的内容。该网址是:www.best.com/~ddfr/laws_order/

  我以这种方式来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是,我对于学术格式有一种错综的看法,即使在学术背 景下也是如此。当然,对案例、文章和其他类似的、可供参考的资料有所指引是有帮助的。 但是,本书最基本的目的是理念的构建,在一大堆学术细节中,这种构建很容易丧失,不仅 对于读者,对于作者也是如此。对于本领域中的一本早期著作我仍然怀有反感,该书的第一 章中充斥着介绍很多参考书目的脚注,几乎没有一句话是向一个尚不知该书会教什么内容的 读者传达真正的信息。

  我希望将本书内容简化到它实际关注的问题,并利用现代科技在别处提供可轻易获得的 所有资料。这样,我就能够获取学术格式的益处而无须花费成本。同时,我也为自己提供了 一个可以继续修改和扩充内容的地方,而且避免了重新排版所需的昂贵费用。愿意对这一过程提供帮助的读者可以在本 书的网页上找到我的电子邮件。

  最后,阅读指南

  有两种方法可以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进行解析——法律的方法或经济学的方法,通过经 济学的理念或通过法律的领域。我在本书中对两种方法都进行了尝试。本书的第一部分勾勒 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性、经济效率、外部性、生命价值、风险配置的经济学 等等——这些概念可被用来理解广泛的法律问题。接下来插入了一章有关我们的法 律制度是如何构成的内容,这基本上是为了那些既非律师也非法学院学生的读者 而作的。第二部分是应用经济学去分析法律的核心领域——简要地说,即法学院一年 级学生所修习的课程——并且是依该顺序进行安排的。本书的结论部分对我们届时已经学到的东西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应用:一章是用于分析与我们 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一章是用于分析为什么我们有两种法律体系——侵权法与刑法—— 以 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以及我们是否可以舍弃其中之一;还有一章则考察了支持和反对关于法律、至少是法官创立的法律,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这一观点的论据。在本书的结尾一章, 我试图对我们从法律规则体系中学到的东西做一个总结。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