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邓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3)

http://www.sina.com.cn 2004/08/17 18:20  恩波教育

  


  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各种所有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组合构成以及他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有的比重。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①产业结构不合理;②地区发展不协调;③城镇化水平低。

  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③逐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④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⑤继续完成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意义: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和关键: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和关键。

  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企业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灵敏反应,形成自主优化配置资源的机制。

  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联系和比例。最先运用三次产业划分法来研究产业结构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并得出了“克拉克定理”,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总的结构变化趋势是,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我国产业结构现存的主要问题:①农业基础薄弱;②工业素质不高;③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还不协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因为:

  (1)、农业向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

  (2)、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3)、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4)、农业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5)、农业的发展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农村经济的要采取三方面措施:

  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企业的调整和改革,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等;

  第二,要稳定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近几年,出现了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危及国民经济全局。因此必须把坚持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根本上说,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具体采取如下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支持、加强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大力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同时,抓住粮食供给充足的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林,既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又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坚持因地制宜,不搞行政命令,尊重农民意愿。

  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购销市场化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但在改革步骤上,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业生产力,积极稳步地推进。

  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场伟大变革,对保障农民减负增收、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坚持开展东部和西部地区协作扶贫。

  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支持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清理和纠正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引导和管理。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

  提高农民收入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意义:

  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加快城镇化的思路和措施:

  (1)、 最基本的是,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道路;

  (2)、既要重视发展大中小城市,又要重视小城镇建设;

  (3)、科学规划发展中小城镇,合理布局;

  (4)、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制度障碍,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改革城镇户籍制度,用地制度。

  3、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提出和发展:

  (1)、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党开始提出工业化目标。(体现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及《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

  (2)、 到20世纪50年代,我党开始提出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的道路。体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中。

  (3)、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3)、 同可持续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和要求:

  (1)、科技含量高,就是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 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资源消耗低,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环境污染少,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广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搞好钢铁、汽车、建材等行业发展的规划和调整,防止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进一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1)、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市场的发育,是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条件;

  (2)、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素质,促进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需要的条件。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具体措施:

  (1)、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及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第三产

  业的发展;

  (2)、深化第三产业内部机制改革,推动第三产业逐步从事业型、福利型向企业型经营型转变,促进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相结合;

  (3)、广开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渠道,政府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

  (4)、扩大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地域,提高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质量、水平和效益

  5、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①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沿海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

  个事关大局的问题;②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

  是个大局。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

  论依据(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与基本原则

  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面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

  的重要部署。

  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保持社会稳定

  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6、两个根本性转变

  ①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②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是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7、根本转变的必要性

  ①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③迎接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挑战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基本要求: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8、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深化改革,建立四大机制:

  (1)、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2)、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3)、形成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

  (4)、形成有利于集约化生产的宏观调控机制。

  9、经济效益

  在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或劳动占用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量的规定和质的规定,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主要特征: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高低,首先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②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也要符合解决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③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进行考察,处理好二者的相互关系。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①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②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③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10、坚持速度、结构、比例、效益和质量的统一

  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速度是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财富增多了,比例协调才有意义,才能取得好的效益;

  ② 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实现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③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必须服从经济效益。应当把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上来。

  ④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⑤ 在社会再生产中,速度,结构,效益和质量的关系表现为: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速度是保障,合理的结构是基本条件。

  徐明德:幽默的考研政治辅导专家。轻松通过律师资格、物流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硕士、博士考试,有对多种考试命题趋势独到的把握能力,有“考试机器”之称。全国唯一一位从内容和逻辑上彻底打通哲学、政经、邓论、毛概四门主课的老师。知识新,学识渊博,讲课思路清晰,考点突出,幽默风趣,押题精准。是当今最年轻、最具实力的优秀名师。主讲政经、邓论、世政、时政。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UC音频直播奥运赛事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北航招生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购房租房经历征文
余秋雨绝唱:借我一生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