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学者“北京论坛”热评中国经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8/25 20:25 北大新闻中心 | |
8月24日上午8点30分,北京论坛经济分组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次经济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以及“东亚合作:和谐经济与文化”。来自中、韩、日、美、英、法、加拿大等10余个国家的30多为专家和学者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为期两天的讨论。 参加经济分会的30余名中外专家围绕“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以及“东 上午第一场首先发言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题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真实的、可持续的吗?”林教授指出从1997年底开始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同时GDP增长减缓,但1998年到2002年,GDP增速平均7.68%仍旧是世界是上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在98年、9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但中国仍旧能在通货紧缩期间,在减少能源消费的同时保持高速增长。 他认为中国在未来20到30年保持8%的GDP增长率是可能的。而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通过想发达国家低成本引入先进的技术来促进发展。但要实现这种发展的潜力,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加强政府预算约束,减小地区收入差异包括城乡之间以及沿海、内地间的收入差异。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Calla Wiemer研究员发言的题目为“中国在东南亚的经济地位”。其文章中指出:中国在亚洲的经济影响逐渐增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贸易和投资流的影响。由于中国对中间品进口需求的增强以及其出口市场在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将使整个亚洲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其次表现在中国成为保持地区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重要力量。在外部政治以及投机性风险压力面前,中国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更加增强了汇率制度的稳定性和可信度。但他同时提出,中国未来的宏观经济将可能受到不健全的金融体制的影响。 第三位发言的是汉城大学的Jisoon Lee教授。他讨论的主题是“中国的繁荣与韩国的未来”。Lee教授指出历史证明,中国与邻邦形成和平的相处关系将会使国家更加繁荣。而从现实看,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也将变得更加民主。他认为,中国与韩国从长期看,合作是双赢的选择。 在讨论过程中,日本的专家指出人力资源资本是向外国购买技术的基础。关注教育的发展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更多的专家指出,中国高速的GDP增长可以维持,但一定不是无限期的。一些专家认为,政治风险、金融危机的风险都可能影响这种增长势头。讨论结束后,林毅夫教授对第一场的讨论进行了总结。 8月24日下午,经济分论坛的演讲过程中,上演了本次论坛独一无二的三语同时进行的发言。经济分论坛第三场第二位发言的专家是来自法国Provence大学的Trinh Van Thao教授,由于不懂英文,因此有参加历史分论坛讲演的来自莱顿大学的历史学家Leonerd Blusse教授为他担当了现场翻译,同时现场的同声传译再把其发言翻译为中文。这样经济分论坛就就出现了三语同时发言的场景。Thao 教授也顺利完成了他题为“越南知识分子在民族独立与国家发展中的角色”的演讲。由于Blusse教授接下来还要在历史分论坛进行讲演,主持人海闻教授同意稍微改变会议的议程,参会者在Thao教授讲演后即对他进行了提问。 8月25日上午,首届北京论坛经济分论坛最后一场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继续进行。该场的主席是著名的中国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首先就“中国建制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他利用数学形式对中国建制经济制度的形成、内在动力机制主导下均衡与震荡形成的历史传承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并希望借此理解中国经济在当代所面临的竞争与未来命运。 接下来,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的Manoranjan Dutta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发言的主题为“中国的工业革命: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他指出,FDI(外国直接投资)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为中国创造了就业;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制成品为投资者带来了利润,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到中国。这是中国进行产业革命的重要工具。另外,他还提出中国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服务产业部门。 最后发言的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巫宁耕教授,他发言的主题为“东亚经济发展和东亚文化”。巫教授从对中、日、韩三国的青年对经济与文化关系看法的调查出发,阐述了经济发展对人们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影响。 与会的专家就以上三位教授的发言进行了讨论。 上午10点,经济分论坛圆满结束。(新闻中心记者 张嘉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