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2005考研政治经典 > 正文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习题部分

http://www.sina.com.cn 2004/08/30 18:01  双博士丛书

  一、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A.经验论B.唯物论

  C.不可知论D.反映论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

  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C.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D.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

  2.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A.认识来源于巨人

  B.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实践不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3.“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4“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5.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6.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意识要素属于非理性因素是

  A.信念和信仰

  B.动机和欲望

  C.直觉与灵感

  D.猜测与顿悟

  7.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或能力

  B.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C.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8.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9.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能够反映客观

  C.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反映

  D.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内容

  二、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

  1.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2.“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4.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5.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这表明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说明了

  A.在知行关系上,行是矛盾主要方面

  B.“知”和“行”是人们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两个主要环节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水平高

  D.行是认识的归宿、目的

  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

  A.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提高

  B.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

  C.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

  D.坚持反对那些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3.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4.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5.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使用

  D.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D.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9.“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

  A.真理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B.真理和错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真理和错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D.真理和错误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10.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有

  A.王夫之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B.荀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

  C.孙中山说:“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而知其知”

  D.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论上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B.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D.认识的深刻性与认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12.“谎言重复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A..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界限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C.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D.有用就是真理

  13.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的,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三)辨析题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3.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5.凡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6.“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7.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8.(2002年文科第31题)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四)分析题

  1.试用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

  2.试述认识的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3.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做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到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4.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带着有色眼睛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

  5.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误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

  (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那些启示?

  6.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和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引自《邓小平理论》第三卷2~3页)

  请回答:

  上述论述所体现的认识论原理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7.江泽民指出:“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引自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

  上述理论在认识论上对我们理解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那些启示?

  8.分析下列材料在认识论和思想路线方面的启示。

  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9.关于我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哲学史上有不少哲学家是用观念验证某种观念的真理性。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认识真理要以真理观念为依据。

  材料2

  经验主义者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认为凡符合人的感觉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与感觉背离的认识则不是真理。

  材料3

  波格丹诺夫说,真理是“社会的全人类的经验形式”。

  请回答:

  (1)材料1.2.3中的观点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2)材料3的观点与材料1和2的观点有没有根本区别?

  10.

  材料1

  “生之知之者上也”、“良知良能”、“人之能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行高于知”、“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无于行而止矣。”

  材料3

  “科学虽名,惟人类之事仍不能悉先知之而后行知之也,其不知而行之事,仍较于知而后行为尤多也。自人类之进步,皆韧于不知而行者也,此自然之理则,而不以科学之发明为之变易者也。”

  材料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请回答:

  (1)材料1、2、3各自的知行观是什么。

  (2)比较材料1、2、3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分析材料4的知行观。

  11.

  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或可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惟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12.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

  材料1

  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做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观念”说。

  材料2

  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它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地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

  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做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做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材料6

  列宁提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还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4.5与6,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2.3与4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

  (4)材料6揭示出了一个东西,它是什么?

  13.以下是关于认识论的材料

  材料1

  “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摘自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2

  “除了通过自明性的直觉和必然性的演绎以外,人类是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达到确实性的知识。”

  摘自笛卡尔:《指导我们智力的规则》

  “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与它的。”

  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

  材料3

  列宁:反映论就是主张“思想反映对象的理论……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反映。”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恩格斯:“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列宁:“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的认识论的观点。

  (2)分析材料2的认识论的观点。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14.“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所进行的巨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推动了全党的思想大解放和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才铸就了一个闪光的年代。创新,已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成为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请结合哲学有关原理来分析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科学性?

  15.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04年真题34题。考查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及科学创新。)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①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②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16.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个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