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课程改革拖后腿?南京“高考之痛”引发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04/09/17 11:07  南方网-南方周末

  


  □吴非(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在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的时候,一盆浑水就这样劈头盖脑泼在素质教育的脸上。

  什么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的时候,教育也就没有了尊严,也就必然地要走向落后。也许那几位青年记者根本没去想一篇报道会给南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如果高考不改革,21世纪中国的教育将严重制约政治经济的发展。为保证课改的进行,必须有这样的原则:不能让课改靠拢高考,而是命令高考顺应课改。

  一场尴尬的讨论

  南京教育界的8月,也如南京的气候一样,又热又闷。7月上旬,一家晚报以一篇《南京的“高考之痛”》引发了一场尴尬的讨论。之所以尴尬,乃是在错误的前提下根据错误信息,就一个严肃问题展开了一场不认真的讨论,参与讨论者都从个人角度去理解高考。

  争论的起因是据说2004年高考南京本科录取人数比前一年少了600人,比例列全省倒数第一(一个月后发现此消息有误)。于是记者做了文章,称之为“高考之痛”。这种有倾向性的报道很具煽动性,一下子就把市民“参与”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有报道引用市民的话,认为素质教育没有用,教育局不抓升学率,南京的学校没有像苏北一些学校“死揪”(流行于江苏教育界的一句话,即加班加点、拼命抓升学率)。不可思议的是报纸引用了一位“马同学”的诉说:“南京六中的马同学今年高考成绩528分,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高考之痛感触颇深。他在电话里说:‘高中三年学习中,学校教学只有80%时间和高考有关,……学校用上课时间给我们组织社会调研、第二课堂等素质教育的内容,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两成多,但这些对高考没有用,我真后悔当初浪费了太多时间。’”———这些言论都在不加说明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登在一家发行百万份的晚报上。市民、学生对国民教育性质的理解到了这种程度,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有什么话可说?我至今也不明白报纸为什么不加说明地引述这样的“民意”,它想告诉公众什么呢?“社会调查”是课程计划中的重要内容,而如果学校教学百分之百地和高考有关,那学校还是学校吗?

  这场讨论的尴尬之处还在于它把教育界力图弥合的一对矛盾进一步撕裂,它让一场原本比较专业的讨论庸俗化,它逼使教育行政部门表态去做违背教育理念的事。说它是一场尴尬的讨论,又在于角色的尴尬:攻方很想理直气壮,无奈应试教育毕竟不是先进文化,“死揪”又不同于旧时代的寒窗之道,在教育界不过是个只能在里巷鼓噪,不登大雅之堂的泼皮,故执论者难以自圆其说;而守方本该理直气壮,无奈“升学率”如温饱,事涉千家万户,故不敢忍饥挨饿说小康。

  南京中等教育的状况和全国大型城市差不多,总体情况尚好,执行教育政策比较规范,在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等方面的工作一直很有成效。在江苏省各市中,南京严令禁止中小学假期补课,禁止周六周日上课,是层层检查落实的。在贯彻素质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吹不骗,近年在课改、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已经采取一些举措。有行家预计,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推行,再过三五年,这些效果将显现出来。孰料就在此时,媒体借高考升学率问题发难,没用多大力气就把刚刚有所好转的局面弄得极为难堪,出现了对课程改革不利的舆论。广州有行家发话,说,在这种时刻讨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南京之痛”!

  换个角度去想:是南京的教育因为摧残学生不力而挨骂。

  (编辑:abu)



评论

推荐】 【 】 【打印】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中超联赛重燃战火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央行加息在即?
我要买房有问必答
近期降价车型一览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话题:成吉思汗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