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手机的哲学观照——莱文森《手机》介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09/23 13:5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深圳大学文学院 何道宽 在雅典奥运会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看见刘翔与母亲用手机通话的镜头。女排夺冠之后,12个姑娘在小小的休息室里挤成一团、含着喜悦的泪水用手机争先恐后报喜的情景,我们历历在目。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发短信、猜金牌、与主持人互动的激情,使我们难以忘怀。 凤凰台每天下午的时事辩论会上,观众用短信发表的意见、给辩论会火上浇油的辩才,使我们深度卷入。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看见有人在用手机通话、收发短信。手机的无孔不入,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媒介。 2000年,美国的因特网用户出现零增长,2001年甚至还略有减少;然而,它同一时期的手机用户却几乎增加了30%。世界范围的统计数字说明,手机比电脑更受人欢迎。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手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美国。 岁末年初之际,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狂潮。 无独有偶,世界各国几乎同时为手机而发烧。 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在美国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版,自然是出版界对全球手机热的一个小小的呼应。我有幸策划并参与中美学者和出版界合作完成这部书的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觉得有责任尽早与读者分享其中的喜悦,觉得有必要从技术进步和科学哲理上来解释这个狂潮。请容许我在这篇短文里做一点尝试。 手机的学名叫cellphone,里面的“cell”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牢房。 手机像“细胞”,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够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换言之,手机不仅有移动的功能,而且有生成和创造的功能。它具有强大的联络功能,使我们进入“千里一线牵”的社会。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呼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是其利。手机的创造能力使人疯狂。 然而,手机又像“牢房”,我们可能随时随地被人呼叫,随时随地受到别人手机铃声的干扰。手机迫使你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又使你受到各种短信的骚扰。它把夫妻两人随时随地拴在一起,把孩子牢牢拴在父母身边,它把我们牢牢锁定在一个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里。手机的骚扰也使我们疯狂。 手机像“蜂窝”,它使我们拥挤在密密麻麻的蜂房里,忙忙碌碌,闹闹嚷嚷,几乎丧失了一切独立的生存空间。 冯小刚用电影昭示,亲友和陌生人的手机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并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 刘震云用小说《手机》告诉我们,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然而,所谓“疯狂”是夸大其词。其实,手机既疯狂,又神奇,且温馨。 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过去的电子媒介都非常神奇,它们可以使人远距离“说话”:电报能千里送话传书;电话能使人不见面交谈;广播电台能够使一个人主持对千百万听众说话;电视把举手投足、眉飞舌舞的说话人送进起居室;电脑使人能够远距离用电子邮件“交谈”。 然而,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用电脑“说话”你就不能走路,你就得规规矩矩地坐在电脑跟前,和一切的一切媒介一样,它把人拴死了。 惟独手机使人能够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你可以在高山海滨、森林草原、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你可以斩断把你束缚在室内和电脑前的“脐带”去漫游世界。只需要一个用大拇指操作的手机,你就可以“一指定乾坤”。 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是“单向”的媒介:或发送信息、生产信息,或接收、消费信息;用这些媒介时,你移动就不能说话,说话就不能移动。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最完美、最强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 手机是第一个流动的家园、温馨的家园。过去,一旦出门在外,你就经常与家人失去联系。随身携带这个流动家园,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和家人发短信、打电话,无论你是动是静,无论你在哪一个天涯海角。手机是家园之外的家园,是移动的家园。因特网已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机则更胜一筹,它是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它把你从电脑边解放出来。 手机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越来越聪明。过去的手机只能够打电话,现在的手机可以发短信、显彩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和弦铃声,还能够照相,而且它能够联网,几乎能够提供因特网能够提供的一切。手机不仅是更好的电话,而且是更好的因特网。 手机即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现在的手机款式应有尽有,进入任何一家大型专卖场,即使是玩了10余年手机的高手,也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选择哪一款最好。不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手机用户可以自己设计、量身定做、得到符合自己个性的手机了。 总之,手机是双刃剑。它既有神奇的功能,又可能干扰人的宁静,甚至是伤害人。莱文森的妙语连珠,使我不忍独享。兹撷取若干,让读者先“读”为快。 “惟独手机可以笑傲风雨,它能够把家丢到脑后,用手机的人不大担心在苍茫的户外失去手机中的信息。”(第3章“万维蜘蛛网”) “掌握了一连串的信手拈来的交流手段之后,就交流而言,手机就变成了家庭外面的家庭,一个移动的家庭,一个微型的便携式的家庭,一个可以漫游的媒介之媒介。”(第4章“移动家园”) “手机使我们再也没有藏身之地,无论我们是在汽车里、公园里还是在山坡上。”(第5章“朝夕厮守亦有遗憾”) “刺耳、响亮、使人头皮发麻的说话声,就像虫子咬了感觉很痒一样,你被迫去挠痒痒。听人家打电话的平庸性又难以抵挡,虽然你一开始就不愿意被虫子咬,你还是禁不住要去挠痒痒,但是挠来挠去一点也不管用。”(第6章“社会生活中的插足者”) “手机使儿童和青少年与父母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便确保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区别有责任说明自己行为的一方(青少年)和有责任听取说明的一方(父母),但是,如果手机过分长久而忠实地担任这样的职责,如果青少年连接在父母身上的脐带老是不割断,如果他们无事不向父母作交代,那么手机就可能成为套在狗脖子上的皮带,它就会妨碍儿童成长为独立的成年人。”(第7章“儿童上钩”) “2003年3月对伊拉克开战的前几天……无与伦比的通讯设备也登台亮相,巴格达的轰炸的实况直播,“嵌入”坦克队伍中的记者穿越沙漠的现场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使战况直接进入全世界的起居室、卧室和酒吧。点燃这一切的火花塞,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管道就是手机,就是连上了可视电话和卫星的手机。”(第10章“战争中的手机”) “只要手机在握,任何人都立即成为一个实时、远程、互动的通讯系统。”(莱文森中文版序) “开天辟地以来,人们首次能够出门在外时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父母再也不会失去与孩子的联系,老板可以用手机随时呼叫你。嵌入式采访记者,依靠手机和视频连线,就能够在现场向全世界报导战争的实况。”(同上) “从地理距离来说,中国还是位于我所在的纽约的另一边。然而,在与何先生合作翻译出版此书的过程中,在进入手机造就的千里一线牵的新世界时,我们所有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比邻居更加亲近了。”(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