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规划》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3 10:56 新浪教育 | |
-------也谈教育产业化 近日,读了《南方周末》刊登的《辩析“教育产业化”》一文,感受颇多。于是也想谈谈自己对于此类问题的粗浅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当看到,随着社会经济 要正确认识教育现状,就不能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要从它与政府、个人、社会、经济等等方面历史的、具体的关系上来认识。就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小学到初中毕业,这一阶段为义务教育。初中后教育为非义务教育,是教育的第二阶段。初中毕业后,学生的发展方向便有所分流,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学习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技术,另一部分则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职业进入了普通高中进行学习。于是从两个阶段的功能来看,前者为基础式教育,为文化教育。而后者则是职业式教育,为就业而进行的教育。教育的第一阶段,也是文化教育阶段,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在人的素质上提供了坚强可靠的保障。于是它具有鲜明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而第二阶段也就是初中后教育,是为就业而进行的教育,便具有了私人性和功利性。如此看来,在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以政府的投入作为主体,保证教育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方针;第二阶段则应取消政府对教育资源的垄断,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的投入,以形成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这里也应当是教育产业化的主战场。 说到教育产业化,必然涉及到产业市场,《辩析“教育产业化”》一文更多地论述了教育产业市场供应方(也就是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投入、建设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但笔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教育产业的需求方存在的问题更关键也更为迫切。要促进教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必然要为其培育完善广阔的市场。没有市场,供应方是没有投入积极性的。那么教育产业的市场主要在哪里?教育产业的需求方又主要是谁呢?就现在来看,应当是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及其家庭。他们一方面是教育产业的需求方,另一方面却是人才市场的供应方。而人才市场的需求方则是整个社会的各项产业及事业。从现实看,作为“生产经营”人才的学生及其家庭。已经具备了市场主体的某些特征。一方面通过对教育的消费使自己成为人才,一方面要把自己作为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推销出去。并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及其家庭越来越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其表现为,初中毕业后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规划自我发展的权利。你可以选择职业高中成为技术工人,也可以选择普通高中上大学以成为高层次的人才,你可以半工半读,也可以先打工挣钱再继续学业,国家已经取消了对高考年龄的限制。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及其家庭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已实至名归。他具备了“生产经营”自己成为某类人才的自主权。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初中毕业后如何针对未来社会的需要确定自己学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怎么学等等都已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于是学业规划便应运而生。所谓学业规划,是指规划主体(学生及其家庭)在初中阶段开始,通过对未来社会需要及人才自身的两方面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制定高中以至更高阶段学业的发展计划。以使学生顺利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职业理想。 但面对客观环境的变化学生及家长又是如何应对的呢?绝大多数的家庭都主张再艰苦都要让孩子上大学,上一流大学。至于什么专业还在其次。其结果是,上大学时千般辛苦,找工作时万般无奈。出现这样的困境,学生及其家长当然有观念上的原因。但政府和社会也有着重要的责任。它们应当真正营造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成长环境。让学生和家长真正意识到,成才不只是上大学考研究生一条道路。但我们的政策及舆论环境在这一方面却做得很不够。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出台了高校扩招的政策,结果引得全国中学生都想去考大学、读研究生。而真正应该扩招的高职学院、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却门可罗雀,难以为继。扩招应不应该,应该。但不是笼统的所有大学都扩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今年开始已停止扩招就很能说明问题。而在社会舆论方面,每年对高考状元的爆炒更是许多媒体的必修课和拿手好戏。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全国的中学生及其家庭都在为考上大学,考上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这便造成了以下问题:一是应试教育屡禁不绝,重点中学乃至小学、幼儿园的择校费居高不下,概念上的一流大学招生腐败严重。二是广大技校、职业高中、高职院校招不到生,办学难以为继。三是大学毕业生大量失业。四是企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中医上讲,辩证施治。抓住了证,便会药到病除。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入手。笔者也为此专门编辑出版了《学业规划》一书,力图尽快变革社会的人才成长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