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2 13:16 新浪教育 | |
【考试大纲】 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本章在应试中的常考题型】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辨证唯物论。例如理解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对复习以后各章节具有指导意义。历年考题来看,近几年一般多出选择题,而且是同一知识点反复出题,没有出现过辨析题、分析题,今年应该多重视。 【本章复习注意事项】 1、注意准确理解本章涉及的基本哲学范畴。如物质、意识、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主体和客体、实践中介、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等等。 2、注意划清本章涉及的哲学理论界限。如辩证唯物论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界限等等。 3、注意深刻理解本章节的重点。如辩证唯物论物质范畴意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和意义;实践的重要性;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世界物质统一性及其意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能动性原理及其意义。 【名词解释】 1、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所认识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和社会的产物,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运动——物质存在的根本形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4、静止——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量度,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认识世界的必要前提。 5、实践——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实践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7、实践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8、实践的中介——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 9、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 【考点解析】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以往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范畴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物质范畴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规定。列宁根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给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的重要意义如下: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同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划清了界限。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不是证明“物质消灭了”,而是说明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和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第二,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原则,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明确告诉人们,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第三,坚持了辩证法原则,同形而上学物质观划清了界限。列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唯一特性,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存在于各种具体的物质之中,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把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的缺陷。 2、物质与运动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物体的位置移动到人类思维,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引起的,根源于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揭示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静止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个事物相对于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事物没有相对静止状态就不可能分化,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不同的事物,才能进行科学研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方面都是运动的,这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另一方面又是静止的,这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的错误是否认绝对运动,而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则是否认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两者都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如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一样也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 第一,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空间具有三维性。物质运动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时间和空间不能脱离运动着的物质。离开运动着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就变为虚无,时间和空间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第三,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如果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而物质运动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所以,时间和空间也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绝对性的观点,不同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牛顿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的东西,割裂了时空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因而是可变的、相对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必将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爱因斯坦相对论已经证明,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就会发生时间变慢、长度缩短的现象,说明了时空的相对性。 5、科学的实践观含义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一般说来,实践主要是指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获得社会本质的前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实践使人成为社会的人。 第二,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以维护自己的生命,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与此相反,人的活动主要是在意识支配下改造客观对象的活动,这种活动也就是实践。 第三,社会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实践,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智慧、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总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实践,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实践,所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自在世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自然界,即天然世界,它不仅指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自然界,而且指任何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尚未展开的自然界,自在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它的一切运动变化都具有盲目性。相对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具有优先性、制约性和前提性。人类世界则是指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类经过改造的世界,包括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人类世界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人为性。自在世界是天然自生的,而人类世界是人改造自在世界的结果,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二,组织性。人类社会的有序性和组织性远远超过自在世界,它是 一个以人化自然为基础、以社会关系为框架、以信息网络为最高产物的世界。 第三,为人性。自在世界是纯粹客观的,而人类世界通过实践把人的目的性注入到自在世界,使自然为人的需要服务。 实践不但使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相分离,而且在新的更高的基础上实践又把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联系起来,使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转化,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一方面,人通过不断地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不断地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通过自在世界来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另一方面,自在世界以人类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自在世界不断向人类世界呈现,通过人的活动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 7、意识的起源、本质及其能动作性 意识的起源和意识的本质充分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社会的产物。 在自然界,从无意识的物质到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全部反映形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准备阶段,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这是因为劳动不但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且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所以,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从它的产生机制、物质基础来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物质, 它不仅重量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与其他动物大脑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从而 使人脑能具有产生意识和进行意识活动的功能。所以,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基础,意识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 (3)意识从它的内容来看,它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是,人脑自身并不能产生意识,人脑通过对外部客观世界各种感性材料的加工改造,形成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即产生意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但是,意识的内容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观点科学地证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 赖于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即意识对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区别。 (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一种能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 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意识活动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是它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d意识还能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心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干扰人们的实践,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它包括三个方面含义: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不是由精神性的上帝等创造的,自然界本来就客观存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二,客观世界只有一个共同的本原而不是两个平行独立的本原,这是一元论的基本观点;第三,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物质的本质属性即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属性,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原理是建立在科学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自然科学证明,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物质的种种具体表现形态,它们都有共同的本质客观实在性,人类的意识也是人脑这种高度发展了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因而意识也依赖于物质;社会科学证明一切社会事物和现象,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不仅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而且要由哲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这是因为一切具体科学的证明都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科学的证明只能是个别的、部分的、相对的,而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本质的认识必须借助哲学思维,这样才能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对宇宙世界本质的证明获得整体性的认识。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原理告诉 我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由物质所引起的,都可以从物质运动中获得最终的解释。坚持这一理论,可以同各种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划清界限;从实践上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客观世界具有优先性,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9、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既是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因此,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我们党提出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哲学依据。 既然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按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运动变化的,客观事物又是一个整体,所以,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从事物的联系出发,从事物的变化出发,这样才能获得对事物或现象本身固有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专家点评】 1、有人认为,物质就是物体,这是极其错误的观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最高,最普遍的范畴,它标志一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但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形态或属性。物体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 2、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例如精神活动。这种观点不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精神活动也有物质载体,同时其反映的内容也具有客观性。 3、运动是绝对的,因而承认静止就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观点错误的。辩证唯物论认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定相对静止的意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第一,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运动;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的基础,相互区别的前提;第三,事物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能。 4、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纯物质的。 5、人类世界就是精神世界。这种观点错误,人类世界是指人类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是客观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 6、物质运动是永恒的,是说它的能量总和不变。物质运动的不灭,绝对性不仅从量上来看不灭的,而且从质上来说,也是不灭的,即物质运动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力永远不会消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7、意识具有主观性,因而可以脱离物质,可以脱离客观世界。意识虽具有主观性,但是意识必须紧紧依赖于物质,任何荒谬的意识都可以找到它的客观依据。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的不可分性等属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的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 )。 A、时间和空间具有稳定性 B、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 C、时间和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D、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没有关系 3、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物质的根本属性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在方法论上的缺陷在于( )。 A、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B、不懂得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不懂得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D、不懂得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5、哲学上的“运动”范畴是( )。 A、物质由甲地至乙地的位移过程 B、有形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改变自身状态的过程 C、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D、包括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在内的所有社会活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主观形式 C、内部结构 D、存在方式 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哲学含义是指( )。 A、时间的连续性 B、时间的一维性 C、时间的间断性 D、时间的不可逆性 3、实践是( )。 A、人的自觉的能动活动 B、人的有意识的思维活动 C、社会的历史活动 D、客观的物质活动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 )。 A、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B、时间和空间与人的认识不可分割 C、客观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D、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5、下列活动中,(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学生上学读书 D、作家写小说 三、辨析题:要求 1、“存在就是被感知”。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将能完全代替人脑。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