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研究生学制缩短 硕士含金量是否降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4 11:34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麦尚文 胡键 传统观念中,“高层次研究型人才”、“3年学制”是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认识。而现在,国内众多高校纷纷缩短硕士生学习年限,3年改成2年,整整减了1/3时间,而硕士生的培养方向,也逐步从以往的以学术型为主,转向了学术、应用、复合等多种类型并举。 高校这一大转变的进行,与近年来人们对硕士扩招后教育质量下滑的诸多怨言相对应,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改革加速——名校纷纷确立两年模式 今年,国内高校硕士学制改革骤然加速。名校先行一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部分专业的硕士生学制纷纷由3年改为2年。今秋入学的硕士新生,将在两年模式下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 而最早的硕士改制步伐,是从中国人民大学传来的。两年前,该校就有70%的专业选择试行两年培养模式,第一批“小硕”也已在今年7月份毕业。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也在两会上建议国家将硕士修读期缩短为两年甚至一年,并借鉴欧盟成员国大学生的“3+2”培养模式,用5年时间读完学士(3年)与硕士(2年)。 在广东省,中山大学首吃“螃蟹”。自去年起,该校就试行将部分专业硕士生的基本学制设置为两年,除了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各附属医院、理工学院,其他院系硕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均为两年。酝酿多时的暨南大学硕士改制方案已于10月初出台,自2004级新生起,除了医学院和凝聚态物理专业,其它学科专业的基本学制缩短为两年。 原因探究——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姿态 在硕士招生连年扩大的情形下,缩短硕士生学习年限,究竟是高校主动的革新作为,还是一种从众的被动姿态? 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建华认为,实施硕士两年制培养,绝不是应对扩招的被动做法,而是把研究生教育放在国际背景上来考虑。国际上盛行的硕士生学制有一年、一年半、两年,大部分硕士毕业时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属于课程硕士,而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主要是放在博士教育阶段,硕士是过渡性学位。中国的硕士生学制是全世界最长的,不符合国际主流教育方向。 “近年来我国硕士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1978年刚刚恢复学位制度时,沿用‘文革’前的苏联教育模式,3年制硕士被定位为高级研究性人才。而目前,社会上高级应用型人才缺口很大,硕士的就业口径已大大拓宽,进入应用型岗位成为一类重要选择。”暨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秋枫教授以为,在目前硕士培养走出精英教育的背景下,硕士学制减少一年,实质上是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整,是高校应对社会需求的积极主动作为。 一些教育学者则直指高校深层的“痛”: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持续扩招,据教育部门的数据,今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32万,其中硕士27万多,比去年增加3万多。“本科扩招、硕士扩招使高校在师资、设施、后勤等方面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很多高校甚至将课排在中午、晚上,资源捉襟见肘可见一斑。缩短硕士学制,无疑能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缓解资源紧张的无奈之举。”这位专家说。 学生反应——自信与困惑同时存在 调查发现,对硕士学制的“瘦身”,研究生普遍能接受,认为年限缩短,既降低了学习成本,又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只要自己努力,同样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 但两年制引起的困惑不应忽视。暨南大学04级新闻学“小硕”苏常告诉记者:一周里课程排得满满的,第一学期要修的学分就达20多个,再加上跨专业学生必须补四门新闻本科课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少了,接下来还要进行实习,两年时间很紧凑,不易规划,有点茫然。 采访中,大部分“小硕”都表达了类似的感受:既想早日融入社会,又担心学历贬值。中山大学03级化学专业硕士生小易明年就要与02级的“大硕”一起毕业,不同的是,在“大硕”们积蓄起“力量”为寻职做准备的现在,她还在为毕业论文的选题犯愁。“时间太紧了,现在信心不足啊。”她叹道。 专家认为,化解这一矛盾对两年制的硕士生来讲十分重要。“课程、课外阅读、实习以及论文写作的统筹和规划,要在两年里合理安排好,是个不小的挑战。这些学生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准确定位自身,否则,很容易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丧失优势。” 风云再起——一些学校想改回三年 在硕士学制“3年改2年”高歌猛进的时刻,最早施行此法的中国人民大学却出现“回流”现象——先期进行改革的个别院系专业,重走“回头路”,申请延长硕士年限,如哲学专业就准备从两年改回3年。 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大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做法很正常,研究生学制改革本来就处于摸索阶段,个别院系在时间安排上感觉过于紧张,需要一个过渡时期去适应。据了解,人大今年同时毕业的2001级、2002级硕士生总人数接近4000人,相比往年总量大增,但就业率并没有因此下降。 华南师范大学卢晓中教授认为,“回流”现象并不是对硕士学制改革的否定,它恰恰说明了,在培养模式没有相应变化的前提下,单纯缩短学习年限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不应操之过急。 与此形成对照,去年起开始实行“3改2”的中山大学,革新的步子要快些。该校研究生院在全国率先推出“分类培养”机制,将研究生分为三类,一是学术型的,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主要走5年制硕博连读的道路;二是职业型专业硕士,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第三类是那些从学术型的学生里分离出来的,走两年的硕士生培养道路,通过强化课程设置,加上适当的论文训练,给社会输送更多高级专业人才。(麦尚文 胡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