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恩波考研课堂 > 正文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4/11/07 22:19  恩波教育

  第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本章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剥削的生产关系实质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征)

  考试大纲: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2)、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资本具有增殖的能力是资本最根本的特征。

  (3)、必须是在运行中不断增殖的价值。准备增殖的最终源泉是劳动。

  对资本的本质必须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自然属性看,资本是一个属于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是通过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占有和支配剩余劳动,以取得价值增殖的价值,它属于社会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要素,资本本身不反映社会关系;

  从社会属性看,资本与一定社会制度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相联系,就必然反映该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

  资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增殖性、返还性、运动性、风险性、社会性(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社会属性)。这五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对资本所有者来说,返还性是前提,增殖是目的,风险是压力和动力,运动是实现增殖的条件;但任何资本形式,都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

  1、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

  W(商品)——G(货币)——W(商品)。这个公式表示的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目的是用货币购买另一种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为买而卖。

  2、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

  G(货币)——W(商品)——G¹(增殖的货币)。此处的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¹只是此公式的简化)。

  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联系: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易考选择题

  (1)、运动形式有区别,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的媒介不同。

  (2)、流通的目的不同,即对商品的追求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

  (3)、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资本流通的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

  (4)、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试图通过量的不断增大获取最多的财富,运动没有限度。

  (5)、价值运动情况不同,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流通过程一结束,价值的运动也就消失了,在资本流通中,价值运动永不消失,资本价值成为自动的主体,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增大自己,不断地进行增殖。

  资本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的最本质特征它能够发生价值增殖,并且是无休止的自行增殖,正是这种价值自行增殖的运动,使货币变成了资本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表面现象看,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流通过程不可能使价值增殖。因为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则任何一方都得失相当,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大,只是总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脱离流通,商品所有者不会同其他人发生任何交换关系,那么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现象的。因此,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易考辨析题或选择题

  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易考选择题)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由此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的决定性条件

  3、 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能力,它不同于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发挥的过程,劳动力则既包括人的体力也包括人的脑力,劳动力只有在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中才能得到实现,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浪费。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

  ⑴、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支配自己所有的劳动力;⑵、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方面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是劳动力的定期出让的使用权。

  以上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家和劳动者似乎是“平等”的关系。但一进入生产领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这时,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所有,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可以在劳动时间宁内任意使用劳动力,迫使他们为自己创造剩余价值,这时,“平等”的面纱就会脱落了,不平等的本质就会表露无疑。

  4、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恢复;(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3)劳动者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此外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上,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不仅指人的生理上的最低需要,而且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维持劳动者正常生活的需要,因为它与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关。这是劳动力商品不同于其它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不能用绝对的、静止的标准去衡量。

  在劳动力这个商品中,使用价值对资本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其特点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其他商品使用后使用价值就消耗完了,而劳动力却能在使用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超过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就是要劳动力为他创造剩余价值。(易考选择题

  劳动力商品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第一次指出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科学地揭示了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惟一真正源泉。

  (2)、劳动力商品理论揭露了资本增殖的秘密,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3)、劳动力商品理论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关系的本质。两者的关系根本不是“自由”、“平等”的关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工人实质上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

  5、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二重性)

  (1)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区别于其他社会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所有;其次,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2)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根据劳动二重性,工人的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之中,而他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之中形成新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工人的剩余劳动成为剩余价值的源泉。

  因此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二是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要求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但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家的根本目的,他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之所以必须关注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最关心的是价值增殖,即生产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就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即无酬劳动的物化过程。

  6、 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归全体劳动人民享有,体现了平等、互利和合作的关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占有,体现了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7、 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和设备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易考选择题

  8、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历史上,马克思第一个科学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并进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恩格斯作了高度评价,“这个区别提供了一把解决经济学上最复杂的问题的钥匙。”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依据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是资本增殖。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不变资本虽然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重要知识,极易考选择题)

  10、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这些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构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共同源泉,但它们本身不创造价值,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活劳动或抽象劳动创造的,这些要素不过是劳动创造价值的物质条件或载体而已。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价值并不创造价值。

  11、剩余价值率( m')

  剩余价值率也称剥削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

  以上两个公式从不同的形式表示了同一个关系,m/v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表明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得到多少,资本家得到多少;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表明在一个工作日内,工人有多少劳动时间是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需要指出的是剩余价值率只是表示剥削程度,而不表示剥削的绝对量。例如,当剩余价值率为100%时,雇佣1000个工人和雇佣100个工人相比,对资本家来说其剥削的绝对量大了10倍。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看,剩余价值率呈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日益加深。基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以及剩余价值的产生,可以把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12、资本主义工资

  从表面上看,工人给资本家干活,资本家支付工资给工人,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这只是一种不合理的假象,工资其实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科学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的本质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这是现象形式;二是这是掩盖了事物本质或者说使事物本质歪曲的表现形式。

  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在这种薪酬计算形式下,判断工资水平的高低,不应只看到工资总量的多少,而应把工资总量和工作日的长短、劳动强度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劳动力每小时的价格等于劳动力的平均日价值除以平均工作日的小时数。公式是:劳动价格=劳动力的日价值(或日工资)/工作日长度(小时数)。劳动价格是计时工资的计量单位。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所支付的工资。这种薪酬计算形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即资本家对工人花费在每一件产品上的劳动都支付了报酬。因而,计件工资较计时工资具有更大的欺骗性,似乎工资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工人的劳动效率。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资本家在规定计件工资时,事先核算了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工资同时还可以划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资本家支付给工人工资的货币额,也称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由于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往往发生背离。名义工资的表面上涨,并非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上涨,因此,只有实际工资才能真实反映工人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反映工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考察工资数量的变化,还要考察相对工资的变动,相对工资是指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相比较的工资。在工人创造的价值既定的情况下,工资和利润是按照反方向变动的,当代资本的发展,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上升,仍改变不了相对工资下降的事实,也就是工人在创造的总价值数额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少,相对工资下降表明,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降,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日益加深。

  1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追求无休止的财富,他们会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剩余价值率,但归纳起来,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1)、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2)、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

    (3)、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必须提高相关部门劳动生产率;

    (4)、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生产起点。即 超额剩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社会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在:

  (1)、本质上都是靠增加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的手段和方式为,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生产率。

  (2)、绝对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因为,只有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才能以此为起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两者的区别表现在:

  (1)、两种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绝对剩余价值占据主要地位,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据主要地位。

  (2)、两者的概念不同。(见上文)

  (3)、两者的物质基础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要以生产技术条件的变革为基础。(易考选择题

  (4)、劳动中的隶属关系不同。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者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家,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则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实际隶属。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劳动者有可能摆脱资本的羁绊而独立进行生产,因此说是形式上的隶属。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手工工具逐渐被机器取代,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这时的工人就会丧失了独立生产的能力。虽然这时的工人仍然有不工作(辞职)的权利,他辞去工作固然不会再忍受工作的折磨,但必然要忍受贫困的折磨。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

  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但它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要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要科学地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即把握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关键在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1)、劳动力是劳动的能力,它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成为商品。

  (2)、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3)、劳动创造的价值(v+m)与劳动力的价值(v)是两个不同的量,其差额是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的工资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虚假地表现为有偿劳动。

  1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叫作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然要加强和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家之所以无休止地进行资本积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本家内在的赚钱欲望,二是外在的强大的竞争压力。

  15、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再生产按照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

  1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因此,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里所说的贫困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明显地表现为相对贫困,而在广大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多地表现为绝对贫困。“贫困越来越增长”这样绝对地说是不正确的,工人的反抗,会在可能的范围内给贫困的增长造成障碍,而肯定增长的,是工人生活的无保障。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不断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影响积累的因素主要有:

  (1)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剥削程度越高,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也越多;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科技的进步必然导致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原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资料被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生产资料所代替,从而使资本获得扩张力,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所用资本是指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所费资本是指生产中所消耗掉的资本。所用资本大于所费资本。投入生产中的资本并不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机器等劳动资料价值是根据磨损程度分次分批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由此,便形成了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资料质量越好,越发达,则意味着经久耐用,这时所用资本和所费用资本的差额就越大,差额越大,一方面意味着资本本身积累的规模越大,另一方面意味着劳动资料中为资本家提高无偿服务的部分也越多,这会为资本家的积累提供有利的条件。尽管劳动资料的价值在分次分批转移,但其使用价值在报废以前仍被使用,会无代价地为生产服务,有利于增加剩余价值,从而增加资本积累。

  例如,1台机器价值为1万元,使用寿命是10年,每年价值损耗和折旧1000元,那么在使用6年后,共折旧和损耗6000元,这样,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就是4000元。如果是两台机器,这个差额就增加到8000元。从另一个角度看,已经耗费的资本也增加到12000元。这种差额的扩大,意味着机器在整体使用时大量已经耗费的资本,1台机器是6000元,两台机器是12000元,仍然在无偿地为资本家服务。

  (4)预付资本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预付资本量增加,可变资本会随之增加,剩余价值量就增加,资本积累规模便扩大了。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主要是从价值角度来考察的资本量的增大;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主要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角度来考察的资本总量的增大,可见,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而资本积聚则是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手段或条件。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少数大资本。既可以采取大资本收购、或兼并小资本的形式(“用强制的方法进行吞并”),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大杠杆。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资本积聚和基本集中相互促进,使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从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区别是:

  (1)、资本积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加,而资本集中是现有资本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总额没有增加。

  (2)、资本积聚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速度较慢,而资本集中不受这一限制,其速度很快。

  二者之间的联系是: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扩大,从而可促进资本集中;而资本集中同样为加快资本积累和资本积聚创造了有利条件。(易考选择题

  17、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有机构成。公式用C:V表示。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即构成资本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力的数量之间的比率。这种比率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方面的构成,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用C:V表示。

  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资本价值构成的基础。一般情况下,资本技术构成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变化,但资本的价值构成变化并不一定都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引起的。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既有密切联系,也有相互脱离的时候。例如,政府干预工人工资价格会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但资本的技术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变的。

  有机构成的变化及其对利润的影响:必须是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均发生变化才能称为有机构成的变化,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有机构成降低,平均利润率上升趋势。

  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说的是一种趋势,不排除个别企业通过技术优势、垄断等获得高额利润,但一般的企业利润率确实下降了,随着技术的提高C/V越来越大,意味着C的数值越来越大,V当然也可能越来越大,但增长幅度会明显小于机器等C的增长幅度,所以利润率M/C+V自然有下降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又可称作为利润率下降但利润量同时增长的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率下降,但利润总量仍在上升。基于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有优势,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然会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而,在资本技术构成中,生产资料的数量必然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数量增长得更快,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

  18、资本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引起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减少,这样必然导致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大批劳动力找不到工作,游离于资本主义生产之外,形成了相对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而多余的人口。这就是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流动的过剩人口。指暂时找不到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工作的劳动者。

  (2)、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村中出现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指无固定职业,依靠做临时工,干杂活维持生活的劳动者。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家来说,是他很希望看到的社会存在,一方面,如果某些部门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需要追加大量的劳动力,那么资本家可以轻松从市场上招来他中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为资本家加重对现在业工人的剥削提供了条件。对工人而言,有一份工作是不容易的。哪怕工作很辛苦,他也并不愿意失去赖以维持生存的工作与饭碗。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容易迫使工人接受苛刻的劳动和工作条件。

  我们可以把失业人口概括为周期性失业人口与结构性失业人口两类。周期性失业就是因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化而产生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新的科技在生产中应用而原有劳动力不能适应而产生的失业。其特点是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

  由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看待我国目前出现的就业、失业问题,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造成的原因是:

  ① 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

  ② 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③ 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④ 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易考分析题

  ① 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② 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充分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③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

  ④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反对就业歧视。

  19、剩余价值的转化可以分为五级转化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m——p,造成剩余价值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假象;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即p——p,各部门产生的剩余价值与获得的平均利润出现差额;

  (3)、剩余价值转化为商业利润,即m——h仿佛在流通领域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息,即m——r,仿佛货币本身就能增殖,是剩余价值最高转化形式。

  (5)、剩余价值转化为地租,即m——R,是剩余价值最复杂转化形式。

  资本的几种划分方式:(依据在创造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依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职能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为剩余价值创造和实现发生作用,即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它们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获得平均利润。即职能资本要获得平均利润。非职能资本如借贷资本和股份资本只是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它们只能获得获得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20、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⑴、成本价格:生产单位产品所需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⑵、利润: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21、利润率

  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从质上和量上都是不同的。从质上看,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反映的是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从量上看,利润率总是绝对小于剩余价值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1)、剩余价值率。在其它条件不变(预付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既定)的前提下,两者按同方向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在其它条件不变(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既定)的前提下,两者按反方向变化。就某个部门来说,有机构成低,意味着雇佣的劳动力也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则利润率越高,成反方向变动。就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来说,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就具有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可以用较少的劳动力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其利润率也相对较高,而有机构成低的企业则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甚至亏本。

  (3)、资本周转速度。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可以提高年利润率。两者按同方向变化。

  (4)、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在剩余价值量和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不变资本,预付资本总量会相对减少,即生产同样的剩余价值只需要较少的预付资本,利润率就会提高。

  例如,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原材料的价格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变动,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同原材料价格成反方向运动。

  22、平均利润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及利润率的平均化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平均利润率是指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实质体现者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获取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目的,在部门之间竞争的同时,部门内部也存在竞争,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

  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一种趋势,其下降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因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起反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如生产资料价值降低,因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盘剥在职工人,发展对外贸易等。

  23、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剩余价值本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但是当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被归结为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时,就抹杀和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商品价值= c + v + m

  生产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较高,所以,它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则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24、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平均利润形成后,资本家投入等量资本就可取得等量利润,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的多少只与他的预付资本量相关,而与雇佣工人的劳动无关,这使利润不仅在质上,而且在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5、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

  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不能把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等同于生产要素就是价值的创造者。各种物质资料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但不创造价值。价值由劳动创造和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范围,不应该混淆。庸俗经济学家主张的“三位一体学说”(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劳动创造工资),是错误的理论,它掩盖了剥削的实质。

  26、商业资本及其职能

  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

  本形式。实际上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式。商业资本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商品资本的职能由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来担任;二是商人必须有自己的投资,商业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W——G¹。

  商业资本的作用是:

  (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增加利润总额;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由于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于产业资本,这样就会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增加了生产中的资本,生产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取得更多的利润;

  (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由于商业资本的集中性,它周转一次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对流通渠道、市场状况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实质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出厂价格(不是不赚钱,是少赚一些钱)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而取得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也要相当于平均利润。商业利润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商业工人的关系。商业利润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通过商业部门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及它们之间的转移来实现的。

  例如:全社会的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剩余价值为180m,社会的商业资本为100,则平均利润率p¹=180m/(720c+180v+100)=18%,产业利润为900×18%=162,商业利润为100×18%=18,商品的出厂价格应为900+162=1062,商业资本家出售价格应为1080。

  商业利润的本质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直接来源:商业店员(售货员)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商业形式主要有批发商业、期货市场、零售商业、消费信贷等。

  27、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和非职能资本,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需要而产生的, 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产生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独立资本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的运动公式是G——G¹。

  借贷资本作为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也要参与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所以,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借贷资本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借贷资本所获得的收益(利息),一般小于平均利润。

  借贷资本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

  (1)、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或者说是一种资本商品;

  (2)、借贷资本是和职能资本相对立的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即G——G¹,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

  28、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借贷资本的出现,使得同一资本取得双重存在(所有权资本和职能资本),因此,平均利润就要分解为利息与企业利润。

  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息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它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平均利润率的高低;(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如果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利息率则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来决定。(3)、受物价水平影响,为了抵消通货膨胀对实际利息的影响,需要高的利息率;(4)、国家金融政策影响,国家运用利息政策,影响资金供求。

  利息率不同于利润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每次借贷行为中,利息率都是事先确定的,而利润率则是预期的。利息率一般可以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又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以日计算利息的短期借贷叫拆借,所以日息率习惯上成为拆息。

  29、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是指专门从事货币资本借贷业务的企业资本,充当货币资本所有者与职能资本家的中介人。银行资本的信用业务分为两个方面:(1)、负债业务,主要是吸收存款;(2)、资产业务,主要是发放贷款资金。银行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自有资本,二是借入资本,即吸收的存款。

  银行利润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的差额,再减去银行经营费用的余额,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利润在量上必须要相当于平均利润,即不得少于全社会职能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率,否则,银行资本家就会另谋它图,将资本转移到获利较高的行业中去。而借贷资本获得的利润一般来说,要小于社会平均利润。

  银行所获得的利润率是以全部资本(自有资本+借入资本)贷款所得到的利润除以自有资本所得到的。因而,它的利润率往往大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30、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快速集中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股份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股东的收益有越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资本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转移,进而优化了投资结构,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2)、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股东拥有公司财产的所有权,而公司是独立的法人,拥有企业的经营权,日常经营活动由专门的经理人员承担。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

  (3)、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企业的存续期比较长,从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功能,可以使企业有计划地从事较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有利条件。(易考分析题

  股票:股票是一种由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用以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凭证,它表明股票的持有者对股份公司的部分资本拥有所有权。股息就是股东根据股票从企业赢利中获得的收入,股息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于股票包含有经济利益,且可以上市流通转让,股票也是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价格也叫作股票行市,它不是股票的票面金额,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形式,是股息收入凭证和资本投资所有权凭证,实质是股息收入资本比,股票价格同股息成正比,股票价格同利息率成反比。(易考选择题

  从理论上说,股票价格=预期股息/利息率(此处的利息率是指银行的存款利率),此外,股票价格还受股票供求关系、政治、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票和债券联系是都为虚拟资本和有价证券。区别在于,股票代表资本投资经济关系,而债券代表债权债务经济关系。

  股份公司性质:要辨证的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与社会制度无直接关系,本身并不反映社会制度的性质。判断股份公司的性质,关键是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股份公司产生的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即资本的社会化,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公司制改革。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资本的组织和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企业和资本运作效率。

  31、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形式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其中产业资本又可以区分为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是私有的,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所有权获得的一种非劳动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大土地所有者一般自己不经营农业,而是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由农业资本家投资经营。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一部分以平均利润的形式被农业资本家无偿占有,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则以地租的形式被大土地所有者无偿占有,这就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有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地租的源泉是剩余价值。实质是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反映地主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和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级差地租类型和归属:级差地租I归地主。级差地租II归属取决于地主和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在租期内归农业资本家。在租期外归地主。

  级差地租的含义是指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丰富程度、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不同,以及对同一块土地连续投资的收益差别。

  级差地租的形式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二是由于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这种差别会形成运输费用的差异。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会使劳动生产率和产量出现差别,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因此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超额利润(卖农产品的时候以社会生产价格出售),这个超额利润就形成级差地租Ⅰ。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会使农产品的运费出现差别,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于是距离市场近的土地就能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也形成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不仅如此,级差地租Ⅰ还同位置优劣有关,假设土地的肥沃程度都一样,农产品的价格就是由距离销售地最远的土地上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来决定,这样经营距离销售地较近的土地的资本家因为信息灵通、运费较低,就可以获得因位置不同而构成的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一般在土地租约中规定,归土地的所有者所有(实物形态表现表现为较高的租金,因为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毕竟不多,物以稀为贵)。

  而构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在租约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当租约期满(土地的所有者会愿意签署长期的一定数额租金的出租土地的协议吗?当然不会),签定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经常为了租约长短与租金额多少展开斗争,这种斗争反映了两个剥削阶级集团在瓜分剩余价值上的矛盾。

  概括一下,用简短的语句来反映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式及其本质源泉:产生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形成条件:土地等级不同,即土地有好坏和肥沃程度的不同。源泉: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的含义:租种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工业(农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一般落后于工业,所以耗费的劳动力较多)。绝对地租的来源是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农业土地的有限性及经营上对土地拥有独占性)。

  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

  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价值。

  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

  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

  垄断地租:

  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稀缺性和稀少性。例如,酿造茅台酒只能采用当地的水资源来酿造才具有茅台独特的味道,这块土地资源稀缺决定了其地租价格的昂贵。因此,经营这种土地的人,不仅可以按超过生产价格,而且可以按照超过生产价值的垄断价格来销售他的产品。

  垄断价格不同于一般的市场价格,它不是由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所决定,而是由购买者的欲望和支付能力来决定的。(服务价格具有同样的垄断性,泰森的拳击赛出场费可达上千万美圆,因为他是拳王)。

  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同农业部门一样,在采掘业和建筑业也同样存在以土地为经营对象的部门。因而就形成了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它们同农业地租一样,同样包括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矿山地租的含义:工业资本家为了开采矿藏而交纳给矿山土地所有者的地租。

  建筑地段地租的含义:资本家为建筑工厂、商店、仓库、住宅或其他建筑物,而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所交纳的地租。建筑地段地租的显著特征是土地的肥沃程度并不起决定作用(上海外滩旁的商品房价格昂贵是因为这块土地上种庄稼的产出量高吗?),而是土地的地理位置起着决定作用。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垄断地租占有优势。

  土地价格是指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土地同股票一样,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就如同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有了价格并可以买卖。故此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的购买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即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

  例如,一块土地每年的地租收入额为1000元,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的价格就==1000元/5%==20000元。这就是说,1000元的地租收入相当于存入银行的20000元的利息收入。

  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是:

  (1)、地租额的大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价格同地租额成同方向变化。

  (2)、利息率的高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土地价格的高低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方向变化。

  (3)、土地的供求状况。土地供应少,价格上升;土地供应多,价格下降。

  土地价格有逐渐提高的变动趋势:

  (1)、社会对土地产品需求增加,导致地租和租金有提高的趋势。

  (2)、社会各产业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利息率自然也存在下降的趋势。

  (3)、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供应量减少,使土地的供求关系在总体上呈紧张的发展趋势。

  当然,土地价格的长期上升趋势,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

  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家集团和大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后的情况,大体如下,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一般来说,要相当于平均利润;而借贷利息,由于借贷资本所有者是单纯凭借其资本所有权取得的,所以,一般是低于平均利润的。

  32、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创造的全部新价值(V+M)。研究国民收入,主要是研究它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收入在创造它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经过分配,与再生产相关的各个阶级各自获得相应的收入,这叫做原始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还会在全社会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是调节利益关系的需要,是满足非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通过财政和劳务付费进行。经过再分配的国民收入,分解为各种派生收入。

  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

  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主要包括:(1)收入税。居民和企业等各收入主体当期得到的初次分配收入依法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其他经常收入税。(2)财产税。居民等财产拥有者,根据现有财产状况,依法缴纳的动产税和不动产税,如房产税、遗产税等,政府以此对居民收入进行的调节属于存量调节。(3)社会缴款。居民为维持当前和未来的福利,保证在未来各个时期能获得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个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如失业保险、退休保险、医疗保险计划等。(4)社会福利。指居民从政府获取的、维持最基本生活的收入,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金(如失业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保险金等)和社会救济金(如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5)其他转移收支。包括政府内部转移收支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对私人非营利性机构的捐赠、赞助等转移收支;居民之间的内部转移收支,如城镇居民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收支。再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和收入调节,是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正的基本机制。

  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⑴、自由竞争资本主义;⑵、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进入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广泛发展,完成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可分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时期。垄断阶段形成的标志是垄断在全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由竞争原则,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垄断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垄断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在全部经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的最重要的特征,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支配作用。

  2、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是指,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这些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的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是生产力发展和自由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1)、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基本集中。

  (2)、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引起生产的集中。企业通过组建集团公司和展开多角化经营,可以把生产触角伸向各个生产领域。

  (3)、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先进技术的产生,使规模经济效应的功能日益显现。

  (4)、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

  生产集中走向垄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用的结果。生产集中是形成垄断的物质基础。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独占或控制生产或市场。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便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后,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也从获取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转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说明,垄断的形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的进一步调整。

  3、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垄断组织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度的提高。表现在,跨国兼并和大企业之间的兼并日渐增多;兼并的形式由原来的横向、纵向兼并发展到混合兼并;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益向多角化、综合化、跨部门、跨地区方向发展,出现了混合联合公司,即从事跨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并成为战后私人垄断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

  垄断组织的国内形式发展: 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混合联合公司(混合联合公司是二战后国内主要形式垄断组织形式)。

  垄断组织的国际形式发展: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国际康采恩→跨国公司另一方面,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金融资本是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垄断日益融合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资本形态。金融资本形成的 主要途径是:(1)、信贷关系;(2)、资本纽带,即彼此向对方领域的投资、参股和控股;(3)、人事结合,即互相兼任对方企业的主要职务。

  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寡头,即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生活的全面控制。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对政治生活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4、垄断和竞争并存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

  垄断引起竞争,但垄断的形成不会消除竞争,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是:一、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二、从企业数量上看,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还占绝对优势。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垄断资本和非垄断资本的竞争;二是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三是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竞争相比,具有新的表现特点:

  (1)、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政治、经济、暴力、诋毁无所不用其及);

  (2)、竞争的范围扩大,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3)、竞争程度更加激烈,破坏性后果更加严重;

  (4)、竞争的目的并非全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及巩固和扩大垄断地位。

  (5)、在大量垄断企业存在的情况下,垄断大资本与非垄断的中小资本之间已经不再是相对平等和自由的竞争关系,而是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排挤、控制、扼杀的关系。

  5、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垄断价格来实现。其源泉归根到底依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克扣工人的工资)。垄断利润的产生,是以利润平均化机制的破坏为条件的,即垄断资本阻止了部门内部的自由竞争,并限制了资本在部门间的自由转移,从而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是:一、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剩余价值。二是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垄断企业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对垄断利润的追逐是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上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

  6、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制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它是生产成本与垄断利润的总和,可以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基本形式。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之所以能长期维持,是因为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和市场,限制了资本的流动和竞争。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在垄断条件下的一种歪曲的表现形式。

  (1)、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商品的价值,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仍是一致的;

  (2)、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3)、垄断价格的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正是劳动人民和一部分中小资本家所失去的。

  垄断价格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由于垄断价格是市场价格,所以,价值规律就通过垄断价格发挥作用。垄断价格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是因为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和市场,限制了资本的流动和自由竞争。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一些资本主义国际开始建立国营铁路、邮政等设施。第二阶段一战至二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期。这个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有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经济危机应急措施的特殊性。例如罗斯福“新政”。第三阶段二战结束至现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成为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随着科技革命的出现,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关系的矛盾更加尖锐,并引起了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单由私人垄断资本无法解决,这样,迫使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予以缓解。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

  (1)、新技术条件下产生的航天、海洋开发等,需要巨额投资,风险大,周期长,私人资本往往不愿介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国家直接投资或资助。

  (2)、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开发,也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兴办。

  (3)、市场高度社会化,市场经济的缺陷开始更多显现,“市场失灵”现象,必须借助国家干预经济,进行必要的调节。

  (4)、贫富分化、阶级矛盾,迫使国家采取措施增加就业,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福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

  (5)、为克服生产过剩,寻求开拓新的市场,垄断资本需要借助国家力量,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扩大政府采购、出口信贷等来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兴起,表明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承认它的社会本性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所作的重大调整。即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强化和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促使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正常的、广泛的干预和调节。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在所有制实现形式上、运行机制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原因是:

  (1)、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垄断资本。

  (2)、尽管资本社会化,工人拥有股票,但控股权仍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的阶级地位没有改变。有人认为,成功的资本家对工人和雇员是大方的,例如可以发奖金,到郊外野餐,但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巩固和强化了资本家作为资本家的地位,所有的花费,实际上只是一种保持权力和声望的连续性的投资而已。

  (3)、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所有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是“理想的总资本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是为私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从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和发展,保证垄断统治阶级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不包含社会主义因素,只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既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又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深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例如干预经济,扩大市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阶级内部关系,使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和迅速,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资本主义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盲目生产、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经济危机等问题。例如,在今日的美国,占美国人口1.6%的富人占有美国股票总数的80%,这种极少数人控制社会财富的所有制关系,是与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的本性不相容的。

  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基本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是:

  一、资本家由于追求剩余价值而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工人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的表现是,生产工具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统一组织进行生产和管理,社会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但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情况下,便产生了激烈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平均利润率下降、资本和人口的相对过剩以及经济危机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家为增加剩余价值,必然千方百计改进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表现为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资本量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随着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本积累导致了以下两个重要的经济后果。

  (1)、相对过剩人口的大量产生。技术进步导致需要工人数量下降。从而产生过剩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问题是制度性的,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

  (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产生。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并不必然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

  一则是因为有一些反作用的因素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例如,加大劳动强度,提高剩余价值率,压低工人的工资,开展对外贸易,掠夺其他国家人民。

  另外,在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总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同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扩大投资,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量迅速放大,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大了。

  以上,资本积累、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必然会导致人口过剩、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这种过剩并不是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生产得太多了,这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形式。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新社会因素是在资本主义母胎内自然地孕育成熟起来的,只有新社会因素特别是社会主义倾向的新因素在资本主义母体内成熟到足够的程度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才能代替资本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是无法建成的。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为建立社会主义准备了物质条件,这就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的大生产。这些都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在历史的发展中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他自身解放的要求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是先进的阶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结果。(两个必然)

  但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总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长期的过程。“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扩展和深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它自身也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以缓和社会矛盾、阶级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自我扬弃的主要形式是: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资本联合,这种联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

  (2)、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深,促使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继股份公司产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3)、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新技术革命推动下生产社会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的又一次自我扬弃。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在人类过去世代(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简单地抛弃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绝对无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建立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之上,有关大生产的知识和本领当然可以从若干不同的途径获得,但最便捷的途径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不擅长学习(分析、扬弃、改造、发展),是建设不好社会主义的。

  当前,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即资本主义世界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严重挫折。但目前处于低潮和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是两回事。社会主义的暂时的挫折,表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曲折性。“资本主义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结论,马克思是完全而且仅仅根据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得出的。”(列宁),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过去一些国家的若干社会主义实践实际上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设想,在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最近运用时,我们会发现,他深刻的乐观主义的人性观念、及对资本主义的彻底批判,在今天,仍然与马克思主义生前一样充满活力,并与我们息息相关。

  本章常见错误点拨:

  不是在一切社会劳动力都会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容易考核

  选择题;

  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转移而得到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前提,正因为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导致了所有资本家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考生容易把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混淆,虽然它们的计算公式一样,但含义是不同的;

  平均利润的形成并不排除超额利润的存在,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对此应明辨。

  本章命题预测:

  本章是考试最重要章节,考试的难度较大,这样在复习时需要把知识点灵活掌握,地租

  理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利润理论都是考试必然会涉及到的知识,需要着重学习。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逝世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700万乳腺病患者见证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专治脑中风偏瘫后遗症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