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公务员考试申论 > 正文

第三章 申论能力及其培养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1 10:47  新浪教育

  


  

  第三章申论能力及其培养

  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读”是基础,“写”是关键,“读”与“写”必须结合,“读”与“写”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读”一般着眼于认识,是从字、词、句、篇入手,进而达到“语意”
、“积材”、“辨词”的目的。“写”,一般着眼于实践,从观察、感受、认识、摄取生活材料入手,继而进入构思、选材、立意、布局,并运用一定的文章体式和恰当的语言文字,将生活和人物表现出来。显然,二者在写作实践中,不仅各有其特点和规律,而且对能力的培养和要求也不相同。

  一、认读能力及其培养

  认读能力是阅读中应首先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缺乏这种基本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因为阅读是借助对文字符号的感知而进行的。培养这种能力,旨在积累语言文字感性材料。

  认读能力,就是认字、读字、识词的能力,即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认读和词义的感知,来了解字词所包含的意义和表达的内容的一种能力。就学习语文和学习写作的程序来说;也是从认字、识词、联句发端,然后进入写话、写作、创作的阶段的。就一篇文章和一部作品而言,字是组成词的因素;词是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句是组成段落的基本部分。因字组词,以词成句,合句成段,缀段成篇,形成有组织的书面语言——文章或作品。鉴于此,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这不仅是个人语言文字修养的表现,而且也是阅读的基本功和写作的基本功所在。汉代思想家王充说:“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体以成篇。”刘勰也说过:“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这就是说,字、词、句按照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才能组成篇章,这就强调了字、词、句在文章中的基础作用,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不能忽视认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去培养认读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认识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这种阅读从字词入手,扫清阅读中有关字词的障碍;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和词义的理解,能读懂读通一篇文章,从而积累语言的感性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认识性阅读,着重字词能力的训练,是阅读的积累和感性阶段,是整个阅读的基础。

  据统计现存汉字约六万多个,用这些字组成的词则难以统计。汉字数量之多,汉语词汇之丰富,汉语的精确与优美,在全世界语言中是屈指可数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认识二千七百汉字,则可以阅读一般文章;掌握三至四千汉字,则可以从事写作了。所以,要学好汉语写作,首先就必须学会汉语的基本知识,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阅读中培养认读能力,更有不容忽视的特殊意义。

  二、理解能力及其培养

  理解能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核心部分。所谓理解能力就是培养阅读的领悟意思、明白事理的能力,是由认字识词的感性阶段到理解内容的理性阶段的深化。阅读中的理解消化能力,要求在了解一字一词表面意思的基础上,进而理解语言文字之间的内在意义及内部联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方法。理解是阅读的深化,是阅读的关键,是阅读的诸能力中至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为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离开了思维,理解就无法进行,例如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要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就必须把整体分解为局部,把集中的内容分散理解,这就是分析;然后又由部分到整体,由分散到集中,这就是综合;就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就是概括;就必须由此及彼,温故知新,这就是联想。分析、综合、概括、联想等,都是思维能力在阅读中的表现。所以,阅读中理解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就是阅读中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就以综合、分析而言,从分析到综合,既是阅读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消化过程,也是阅读中思维活动的整体性表现。通过分析与综合,我们才有可能达到对文章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与理解。

  怎样培养理解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理解性阅读的基本训练。理解性阅读又叫分析性阅读,它是以理解文章全部内容为中心的一种阅读活动,是认识性阅读的必然延伸,是阅读的理性阶段。古人云:“善读者,始熟读而明其章句,继融会而究其意蕴”,这就是指的理解性阅读。认识性阅读可“明其章句”;理解性阅读则“究其意蕴”,要求从文章的立意构思、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技巧等多方面入手,对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刻理解。培养理解能力,可以训练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三、评论能力及其培养方法

  评论能力,是指对文章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全面评价和深入品评的一种能力。评论能力,不仅是写作中十分重要、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阅读的各种能力中较高的一种能力。

  怎样培养评论能力呢?这就必须进行评论性阅读的基本训练。评论性阅读是对文章作品进行全面、深入的阅读,是对于文章作品进行正确评论、提出自己见解的阅读。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理解性阅读,是偏重于对文章作品的全部内容、作者的观点及作者所介绍的知识的一种阅读。但阅读的目的不只是理解,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作品的鉴赏,受到启发和教育,获得经验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由理解性、鉴赏性阅读上升到评论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与评论性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前二者多偏于形象的直觉,是以理解文章作品内容并对文章作品进行鉴赏为目的的,其对象主要是作品本身,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和趣味;后者多侧重于理性的认识,主要在于识别文章作品的价值,对其进行全面、深入、正确的评价,要求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

  在评论性阅读中,读者既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作品的内容,还可以评价作品的形式、作品的技巧,或总结写作中的经验与规律。它是训练理解、鉴赏、评论,乃至创造等多种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在这种类型的阅读中,阅读者为了培养某种能力,在选择文章或作品进行阅读时,必须有强烈的针对性,以某种既定的目的进行训练。

  四、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

  申论考试所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一般文章的阅读能力有些是完全相同的,如对词句的认知。在考试过程中,时间有限,气氛紧张,需要确切认知的词句却没被注意到,常常是不少应试者的憾事。如申论第一题明明让“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者却偏偏是概述主要事实,对“主要问题”却无所涉及。

  但申论考试要求阅读的给定资料却不是什么文章作品,只是些略经整理的“半成品”,连“事件报道”、“情况简报”都够不上。申论考试要求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不够准确、不够清晰的“半成品”材料的加工能力。这种加工,主要是对各种材料的阅读分析。也就是说,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成由事实上升到观点、由具体问题上升到本质属性、把一堆材料划分为几类材料、把分散事物综合为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由给定材料内的事物联系到以外的其他事物……这样反反复复的思考。这种反反复复的思考,就是阅读分析。把某一阶段上的分析用语言(多数情况下是“内部语言”)凝定下来,就是概括。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和概括,都不是一次性的简单行为。

  例如看下面这些材料:

  1.美国政府告诫美国人民:“21世纪是亚洲人的天下、日本第一、欧洲正在崛起。”

  2.日本的中小学教科书上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

  3.198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万头攒动,“挑战者”号将执行第十次飞行任务,15秒钟后突然爆炸,有7名宇航员同时遇难;此后不久,又又900多人报名参加航天飞行。

  4.我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进入欧洲市场。

  5.中国号称吃的王国,仅鸡的吃法就有十几种,可是美国肯德基到北京安营扎寨,顾客盈门,并把快餐店开到上海,一时掀起了“快餐热”。

  通过阅读这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材料表达出这样的观点:整个世界面临技术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一日千里,瞬息万变,谁不是强者,谁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不管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形势咄咄逼人,每个人、每个国家都面临着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除了应战,别无选择。工艺落后,质量不好,不了解市场需求动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迟早要被淘汰。可是优势并不是永恒的,应抓住契机,把握时机。挑战和机遇总是相伴出现的,只有迎接挑战,机遇才可能垂青。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抓住时机,锐意进取,相信机遇也会永远存在。

  由上面这些观点进一步引申,联系当今社会的实际,就可以发掘这些材料的本质意义:任何人、任何国家都要卷入竞争的漩涡,今天的优势不一定是永远的优势,日本的汽车工业冲击着美国的汽车工业,韩国的电子工业冲击着日本的电子工业,欧共体经济的冲击严重威胁着美国。日本面临资源贫乏的挑战,中国面临着人口、能源、资源、、生态、水资源等问题的威胁,应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化改革,把步子迈得大一些,力争在国际竞争中力挫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迎接挑战。

  向国际市场挑战,并勇敢地迎接挑战,才有出路,才有机遇,才有发展。

  在申论考试中,对给定材料的阅读,应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要简单地就事论事;要言之有据,绝不无中生有;要恰如其分,既不装腔作势、危言耸听,也不隔靴挠痒、言不及义。阅读理解能力强的突出表现在善于处理各类材料,也就是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区分是同类问题还是不同类问题,是同一层面上的问题还是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善于区分主次、轻重、缓急,而不是有一个算一个,一概平列,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同中之异,也善于捕捉异中之同;善于发展、辩证地看问题,善于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研究问题,既善于一分为二,也善于适当地合二为一。

  第二节分析概括能力

  一、分析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分析是以具体材料和事实为基础的,是从思维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由于所分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实践中常常需要借助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限于篇幅,此处我们不再赘述。

  分析与理解能力是人思维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也是申论考试着重考查的能力之一。从思维学意义上说,分析与理解能力在人的思维活动中意义重大,它可以使人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

  面对申论资料,我们需要完成的分析与理解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给定材料的量的方面,即反映的内容和问题、方面或层次;二是分析质的方面,即给定材料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在实际应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定材料的内容可能是多方面的,包含的意思可能是多层次的,反映的观点可能是差别甚大的,这就需要考生抓住主要矛盾,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根据给定材料包含的特殊环境、特定条件进行理解、分析、综合。

  (2)要充分考虑材料中论点包含的两极,避免片面性、绝对化。给定材料反映的论点可能带有明显的侧重性,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个侧重面,还要考虑到与之相反、相对的另一侧重面,以避免走极端。这样做不仅是因为在回答本部分概括内容时需要涵盖不同方面,对于后面的提出方案部分尤其是议论部分,都有基础性的作用。考生应引起重视。

  二、综合概括能力

  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为部分进行认识和思考;综合,是指把事物各个部分的认识有机结合,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和思维。分析和综合是统一思维过程的两个侧面,分析是从对事物的外部观察和思维出发,然后深入到事物内部探求其本质;综合则是从事物本身出发,通过事物内部联系把各个部分综合成整体。就思维的一般过程而言,分析理解是第一位的,综合概括是第二位的,先有分析,后有综合,而且综合与概括的质量如何,直接依赖于分析理解的水平;而分析的结果又必须依赖综合概括表现出来。

  就应对考试而言,概括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对一类事物的全体进行面的归纳,找出其共同点,予以归类。当然,这里的概括和归类与专门的科学研究不同,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各事、各种都进行完全的归纳性研究,更多的时候是对事物或事物的部分属性做分析和概括。因此要求考生必须立足于对给定资料进行整理,又跳出资料予以归纳。

  下面是一个关于概括观点的例子:

  (l)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楼上地板缝流下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2)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杰克·伦敦是著名的作家,居里夫人是著名的科学家。这三个人身上存在着哪些共同点呢?经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身上有两个共同点:一是都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二是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于是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下面的结论: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勤奋刻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括,它来自于三个名人的具体行为,又高于这些具体行为,也就是说,这里的勤奋刻苦既可以指贝多芬的弹琴、杰克·伦敦的纸片、居里夫人的后半夜两点多钟,又不仅指这些,它可以包括其他类似这三人的一些行为。

  有时候一些材料放在一起,乍看起来毫无联系,既没有共性,又没有两极,那么又该如何概括综合呢?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l)鲁迅——牛。鲁迅先生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的是牛奶和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居里夫人——蚕。居里夫人很赞赏蚕的那种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他们,觉得我跟他们是异物同类。

  (3)杜甫——松。唐代诗人杜甫以种松伐竹的日常生活情况喻自己扶善嫉恶的胸怀: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4)王昌龄——冰。唐代诗人王昌龄以玉壶中的冰自比,喻自己心灵的纯洁,决不因遭贬斥而改变志节。

  (5)关汉卿——铜豌豆。我国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为了表白自己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敢于刺虐,拿铜豌豆自比。他说: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6)恩格斯——山泉。他的诗中写道:一股汹涌水流,呼啸着独奔出山谷。松树在它面前倒下,它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一条大道,我也将和山泉一样,给自己开辟一条道。

  这六则材料都是有关名人的,从表面看,似乎没有一个共同之处,那么怎样进行概括呢?概括这种材料可有两种手法:一是摆脱表面内容。深入一步抽象,比如可以抽象为:大凡名人,都有自己坚贞不渝的信念和追求。这里的信念和追求虽与材料中的各个具体言行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间接地包含着各个具体材料的因素,所以仍然具有概括力。第二是综合法。综合法是将材料包含的若干点或分类归纳,或各个相加,最后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上边六则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组:(l)、(3)反映的是爱憎分明的道德立场,(4)、(5)反映的是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2)、(6)则表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将这三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说:一般地说,凡是在某些方面做出成就的人物,都应具有爱憎分明的道德立场、坚贞不渝的志节情操,以及坚持不懈、奋勇向前的精神。表面上看这三方面的含义各不相同,但细细想来,这立场、这情操、这精神是有必然联系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这种综合也是合情合理的。

  三、申论考试要求的分析概括能力

  申论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应弄清“材料”反映的问题。②善于对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分清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

  为此,必须了解、熟悉申论测试材料的特点。

  从内容上看,申论测试的材料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材料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面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以客观陈述为主。这类问题涉及的对象往往是双边的、具有“案例”的某些因素,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案例。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2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XX印刷总公司的事情)便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种,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装而成的。它可能是影响范围很大的突发事件,也可能是积久未解的社会“难题”,与“新闻综述”有些形似,但绝非是成型的新闻综述。例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由11则“子材料”合成的申论测试材料(PPA事件在全球引起的反响)便属于这种类型中的前一种情况,即“突发事件”类。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申论测试材料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这些信息(无论是客观陈述的,还是评析议论的)大都具有相关性或连带性,但有些材料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的。申论测试材料不是一篇文章。各则“子材料”的码放,可能是错落、杂糅的,不一定体现严格的时空顺序或严密的逻辑顺序。

  例如下列这几段材料:

  (1)首都机场餐饮商品价格昂贵,成了经济“特区”,长期无人过问,直到去年著名经济学家茅以轼先生投书报纸曝光88元一杯咖啡后,才引起了物价主管行政部门的重视,并督促进行整改。

  (2)2002年,本报刊发了记者集体摄影报到的《机场物价太离谱》、《机场商品缘何天价》和本报社评《“特殊场所”的物价谁来管》等一组文章。当时记者在首都机场消费、用餐时发现,机场内的消费价格远高于市价,有的甚至是市价的十几倍。在首都机场二层的商场中,一听在冰柜中的可口可乐定价5元,在机场三层餐厅中卖15元,而在国内出发候机厅就涨到20元。此外,还有10元一杯的开水、25元一袋的方便面、30元一听的燕京啤酒,最离谱的还有10元一个包子、5元一个饺子、66元一套汉堡薯条套餐等。

  (3)2003年1月,记者来到首都机场亲手航站,发现一些饮料和食品的价格已有所下降。在航站三层的“航空餐厅”,价目表上套餐的价格平均还在七八十元左右,但一听可乐的价格为8元。在候机楼三层咖啡厅,饮品单上88元的咖啡仍赫然在列,红牛饮料18元。在对面的商店里,冰柜的可乐标价5元,红牛饮料10元。在一层的超市里,可乐也是5元,红牛饮料8元。在国内隔离区的商店中发现,过去卖20元的可乐也标价5元,登机口附近还有自动售货机,可乐同样是5元。

  (4)记者从市物价局了解到,本报2002年对机场内商店、餐厅等处的商品价格过高情况进行报道以后,国家计委即发文委托市物价局对此进行调查研究。2002年年底,市物价局已将关于此事的报告提交国家计委。

  (5)据物价局有关人士介绍,机场方面在调查期间主动提出了一套调整方案,其中包括对商业设施的经营权实行招标以增加经营者之间的竞争,避免价格垄断的出现;对商品进行明码标价;在机场内设置自动售货机、免费饮水机;增加中低档价格商品的数量等内容。有关人士表示,市物价局将密切关注机场商品价格的高速状况,在很必要的情况下将会介入。

  (6)记者从机场物业部门了解到,北京市物价局已经对机场物价问题提出建议。据悉,与机场物业部门新签订的商户,开始采用新的租金缴纳方式,即较低的定额租金加营业提成。这种缴纳方式使租金比过去降低了四到六成,从每平方米每月千元降低到400~600元。机场内商户合同到期后,都将可能采用这种租金缴纳方式,这给商品价格的降低奠定了基础。

  (7)首都机场的有关人士表示,机场方面对国家计委、北京市物价局的意见及媒体的报道非常重视,并在2002年底就已开始对商户实行新的租约方式,包括采取较低租金与一定销售额提成的“二部制”收费方式,至于新增的改进措施和具体操作办法,机场将于近期公布。“其实我们比谁都着急,只有顾客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了。但相关举措的出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一个过程。”

  (8)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首都机场内的商户对某报的报道有何看法时,不少商户表示并不知道国家计委提出的三点举措。有些商户虽然有所耳闻,但也认为这都是机场的事,与其本身并无多大关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户告诉记者,政策由机场落实到商户,这中间涉及许多复杂的环节。不少商户是削尖了脑袋才竞争到经营机会的,这么大点的地方,又怎么可能引进那么多商户呢。“物以稀为贵”,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况且,首都机场的商品价格能和路边摊相提并论吗?

  可以看出这几段材料说的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很短,市场经济的机制正处于建立过程中,市场秩序还缺乏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的管理、商品价格的管理还必须在学会使用经济杠杆的同时,适当地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管理市场,管理商品价格。不仅如此,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行政干预”对某些商品的高价暴利还能起“杀手锏”的作用。由此,这些材料观点就可得出了。

  了解申论测试材料内容与结构的特点是确定解读思路与方法的前提。解读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的含义、性质、价值确认的过程,是对各则“子材料”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的分析判定的过程,是对各类不同信息整合的过程。只有一步步顺利地完成了解读的全过程,才能弄清整个测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才有可能按命题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可行的对策,即“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申论测试对考生提出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能有效地检查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阅读、处理政务类材料的能力。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案设计能力

  申论考试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在模拟解决行政机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考生有时间不妨预先对机关的决策过程作些了解。当然,在考试中不可能体现出行政决策的实际过程,但决策方案的设计原理是等同于实际工作的。具体决策方案的设计和拟定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

  (1)轮廓设想。就是围绕结局问题的目标的实现,从不同角度和多种途径,大胆设想和粗略勾画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来。在拟定方案的思维过程中要进一步着重考虑的是方案的多样性。同时还要设想更多的思维方案,力争思维方案的多样性。

  (2)详细设计。就是对轮廓设计阶段提出的各种方案做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加细化、具体化,达到可以着手实施的程度。在多数情况下,轮廓设想阶段提出的方案的数量是很多的,不可能都拿出来予以详细设计,所以在详细设计之前还要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再根据实施方案的需要和可能,对余下的方案作出详细设计。

  二、方案评估能力

  这一阶段就是要对上面设计阶段拟定的各种初步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选定最佳的方案。在实践中,为了评估好各种方案,要求决策者多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旨在多挑问题,多找漏洞。对评估方案进行思维时,又要多采取收敛思维、正向思维和求同思维,目的在于齐心协力,产生思维共振,共同克服方案带来的问题,以期求得方案的最优化。

  在进行可行性评估时,一般要考虑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能否保证解决提出的问题;二是付出的代价尽可能小,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大;三是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四是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五是见效要尽可能大,等等。

  三、申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要求

  l个人定位要准确

  考生应仔细审题,看清命题者为你设定的身份(即“虚拟身份”)。例如,200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解决“某省某市红星新村居民H状告XX印刷总公司”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这就是说,你只是作为省级政府的一般工作人员,而不是承担专项职能并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权力的决策人员。你提出的“方案”,是供省政府领导机关或省级职能部门在决策时参考的。在考生作答的试卷中,有一些“方案”就与考生的虚拟身份不相称,有的是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口吻向辖属职能部门下达指令、兴师问罪的,有的是替代法院审理案件的……身份定位错了,提出的问题一定“走偏”,解决问题的任务更是无法完成了。再如,200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测试”的“第2题”,给考生“假定”的身份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考生“就PPA风波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意见”。这实际上是给考生一个“再虚拟”身份的空间。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政府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有的考生将自己假定为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身份定位准了,就有可能“抓准”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意见。当然,“再虚拟”身份时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如果“身份”定得挺醒目,一说净是外行话,效果会更差。这点,请考生务必注意。

  2善于针对问题提出意见或办法

  的确,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在综合分析“材料”时弄清“材料”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但是,遇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时,便应审视遴选,根据“身份”,抓住要害,切忌面面俱到或舍本逐末。例如2000年考题反映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环保”与生产效益上的“两难”,法院在断案时不得不考虑到的“连锁反应”,公安干警对扰民事件爱莫能助……但这都不是“本”,很难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从加强环保方法、执法和改造城市建设规划入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3意见或办法要有可操作性

  所谓可操作的意见或办法,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要明确“归口”,要有直接能解“问题”的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去处理、落实。二是要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第三,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时效性和必备条件,切忌模糊、脱离实际和坐而论道。例如,有的考生在作答2001年考题时,提出追回所有已出售的“可疑感冒药”和实行全面“退药赔款”的方案就很难付诸实施。

  例如前一节提到的机场物价高的那几段材料,从资料看,造成首都机场餐馆商品价格昂贵离谱的主要原因是:(1)独家经营、物稀为贵、价格垄断;(2)经营成品高,主要是取得在机场经营权的租金过高;(3)长期无人过问,缺乏监督。

  针对上述原因可采取如下对策:

  (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独家经营,形成同一种商品有几家商户同时竞卖的局面,让消费者有比较和选择的余地。这样商品的价格,才有可能趋向合理,服务质量也能提高。首都机场是中国的窗口,招商的对象应该是有著名品牌的、实力强而成本低的、质量高服务好的国内外餐饮企业,绝不能让杂牌企业削尖脑袋向里钻。

  (2)调整降低在机场取得经营权的租金。首都机场是“寸金地”,租金适当高一些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高。租金过高也是暴利,必须纠正。在机场和商家签定合约的条款中也要引进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例如各种商品在一定价格幅度内,明码标价,不能为获暴利而损害消费者。

  (3)充分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北京市物价局要特别重视机场餐饮商品价格的管理,加强监督力度,制定监督办法,例如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不能放任自流

  以上三点是有密切连带关系的,在构想对策时要通盘考虑,尽力克服不相吻合的因素,使对策合理、具体,便于落实。

  第四节论证表述能力

  目前,申论测试要求考生作答的文字在1500~2000字左右。它所检测的能力是多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要通过文字表达来体现。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申论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测评要素,在各个题目中都有它的“赋分值”。对这一点,考生应有明确的认识,弄清要求,在备考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训练,提高、优化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申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遣词造句应当准确、简明、规范;联句成文应当条理清晰。

  (1)准确。传输的信息绝不能有歧义。时间、地点、人员、范围、性质、程度等必须明确,解释惟一;赞同、反对,肯定、否定,必须鲜明,不能含糊。

  (2)简明。剔除一切冗余信息,凸现主要信息。力求用最精要的文字符号实现预定的表达目的。

  (3)规范。使用的词语符合言者身份,适于审阅者需要;二是语出有据,勿用方言,尽避俗语。总之,要得体、郑重。

  (4)条理清晰。把握主次,识别因果,从表达目的出发,安排句序、段次;语句之间、段落之间都要体现合理的逻辑关系。

  (5)理、据相谐。理,是观点、意见;据,是材料、实际情况。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二者要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理”之正确与“据”之充实,相辅为用。

  二、拟题能力及其培养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包括给文章的各部分确立小标题。因为标题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拟题的过程也主要表现为对文章内容高度概括的过程。一般地讲,文章标题产生的思维过程,是作者先产生了写作的动机,接着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选择一定的角度进行概括而形成标题。如果先写好了文章再拟题,或者是由命题者所提供文章的内容要求拟题,这就需要先看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概括出文章的题目。

  文章标题的产生,除了要具有高度概括的能力外,它还要求思维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甚至需要具有一定的直觉和灵感。一篇文章到底拟定怎样的题目,它往往是一个发散性寻求的过程。一个好的题目,应该是概括而简洁、新颖而醒目,这就有一个比较和选择的问题。因此,拟题时一般都要经历一个发散、比较、选择的过程。思维的领域越开阔,思维的触角越灵活,可供比较和选择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数中择一,最终得到一个满意的题目。同时,在思维发散、寻求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又可能激发某种直觉和灵感,突然间得到一个最佳的题目。

  可见,拟题的过程既要求有高度的概括力,又要求有高度的发散性和灵活性,甚至要期待于某种直觉和灵感,拟题对人的思维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一个好的标题,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贴切、简洁、新颖和醒目,所谓贴切,就是标题要切合文章的内容,做到题文相符,宽窄合度,恰如其分;所谓简洁,就是标题文字要简练,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所谓新颖,就是标题新鲜活泼,生动有力,有创造性;所谓醒目,就是标题鲜明、突出,引人注目。拟题要符合这些要求,就必须从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同时加强训练。

  三、立意能力及其培养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一般在议论文中叫做中心论题或总论题,在说明文中叫做说明中心,在记叙文中叫做主题思想或主题。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的立场、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文章的灵魂。形成或确定中心思想,是写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要提高立意的思维能力,主要应该考虑在题意的要求下,使所掌握的材料能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达到认识正确,思想明确、集中而富有新意。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

  一个人平时对各种事物所持的基本认识和观点,直接影响着他文章写作时中心思想的形成。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具体事物时,总是要以反映事物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如原理、原则、法则等)作为演绎的前提。如果前提有误,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中心思想是对文章所谈的具体事物或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具体思想。这种具体思想的形成,同样需以普遍性的原理或一般性的思想为前提。如果缺乏对一般事物的正确认识,那就难以形成对具体事物的正确思想。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使自己具有在正确的立场和世界观指导下的对一般事物的正确的观点。

  2掌握一定的逻辑方法

  要从具体材料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形式逻辑思维来说,在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还需要正确运用归纳、概括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是从个别的、特殊的事实出发,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的推演方法。要从命题者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自己所掌握的具体事实材料中找到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应用归纳法。归纳法是由具体材料形成中心思想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在还不能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头脑中的中心思想往往是模糊不清、游移不定的。因为没有明确而集中的思想做指导,所以文章的内容也只能是事实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运用归纳法所形成的中心思想,应该是具体材料本身具有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它应该与每个个别的、部分的材料的本质特征均保持同一性。而在这个问题上,经常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缺乏对所有材料的全面分析和综合,归纳时以个别代替一般,以局部代替整体,使中心思想所反映的观点出现片面性。例如,有些青年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事实,但如果由此而得出我们这一代青年都缺乏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结论,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具体事实,并能合理地抽取这类事物共同的属性或本质,是运用归纳法形成中心思想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概括,是从认识事物的种到认识事物所属的类的一种推演方法。通过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自有性质或关系的更为广泛和深刻的意义。例如,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归属于“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这便是一个概括的过程。在作文时,经常通过概括的方法来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性质或意义,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深刻。在还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时,在中心思想的形成上也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种是不能将具体事实纳入所属的类,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就事论事,使中心思想缺乏深刻性。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即对具体事实无限度地概括而造成结论的夸大性,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任意“拔高主题”。如把在劳动中表现出的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说成是英雄主义的高贵品质,把体育比赛中的偶然失利说成是缺乏集体荣誉感,这都不是对具体事实的合理概括。很多人作文中常常出现的说大话的情况,正是任意拔高主题的表现。它貌似思想深刻,实际上见解浅陋,并且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我们既要注意让学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概括具体事实的性质或意义,加强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和深刻性,也要注意概括适当,防止由于无限度地概括而拔高主题。

  演绎,是把一般本质或规律的认识引申到个别事物中去的推演方法。它是我们以某一原理为依据去认识具体事物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从一定的原理出发去考察具体的事实或问题,从而形成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应用演绎的方法。例如,作文题是“怎样正确对待荣誉?”这时我们想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假如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那就必然会使自己落后;如果能保持虚心的态度,那么就会继续前进,做出成绩。因此,在荣誉面前应该保持虚心的态度,防止骄傲自满的情绪产生。这个思考过程就是运用演绎的方法来形成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观点,这个基本观点即是文章中心思想的核心内容。运用演绎的方法形成中心思想,首先所依据的理论前提必须正确,正如上一个问题所说。还就需要如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锻炼;其次要懂得演绎的规则,只有不违背这些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上述三种推演方法,在中心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经常是综合运用的。

  3培养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做到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在思考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着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在这一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认识过程中,辩证思维应当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的思维形式。尤其像“文凭与水平”、“外表美与心灵美”这样一类作文题,题目所涉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之间都体现着辩证的关系。只有运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才能形成比较深刻的见解,否则就会出现认识上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立意还应该力求新颖,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以及峻青的《秋色赋》,都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意而用之”,从而赋予传统的内容以新意。当然这只是就思维的形式而说的,人们之所以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从根本上说还取决于各自的立场和世界观。而单从思维方面来说,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否富于新意,的确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多角度地思考,是立意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选材能力及其培养

  文章的材料,就是用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客观事实。材料和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材料就会失去统帅;如果只有中心思想而没有具体的材料,中心思想就会变成空洞的外壳。一篇文章只有做到既有鲜明、深刻的中心思想,又有充实、感人的材料,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所谓选材,就是要从平时所积累的材料中选取那些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写文章之所以要选材,就是因为平时所积累的各种材料性质、类别各不相同,我们只有经过认真地鉴别、选择和加工,才能使所选取的材料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

  选材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对所占有的原始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出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来。一般来说,在中心思想确定之后,写作时都会在中心思想的激发下联想起种种材料。这些材料有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有些则不一定密切;有些是主要的,有些则可能是次要的。这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比较,通过鉴别保留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的材料,去除那些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次要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表现中心思想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步,就是对所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使其更真实、更典型。第一步所得到的材料虽然可以用来表现中心思想,但它本身仍是原始的、粗糙的。为了使所选取的材料更真实、更典型,能够更充实、更有力地表现中心思想,这就需要对它进行再加工、再提炼。这个过程,就是对原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制作过程。经过这样的思维加工,使原材料舍弃了那些偶然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的成分,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特征性的、最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成分。这是对原材料质的进一步改造。由于这些材料具有了更高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因而也就更有效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选材,就是要对众多的原始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思想的材料。根据选材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思维能力:

  1强化主题意识,在中心思想的指导下选材

  中心思想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酝酿而成的,而中心思想一旦确立,它又成了选材的依据和出发点。只有做到所选取的材料与中心思想一致,才能使材料有效地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

  能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按理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在实际作文中,材料偏离中心思想或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情况又是经常发生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从思维方面来看,缺乏思维的主题意识,在选材过程中不能自觉地用中心思想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思维主题意识不强的人,不仅选材容易偏离中心思想,而且平时的说话中也经常会出现东拉西扯、不着边际的情况。这说明考生的思维结构还是不完善的。所以,要做到能够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从根本上说应该强化思维的主题意识,即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时刻要想着我要表达一种什么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来提取相关的材料,形成在思维主题严格控制下的思维过程。

  2去伪存真,达到真实性的要求

  文章写作应该具有丰富的材料,但是由于原有的材料仍带有一定的原始性质,因而并非每一个材料都可成为文章要用的材料。选材,首先要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分析和比较,鉴别哪些材料是真实可靠的,哪些材料是虚假无用的,去伪存真,选择真实可靠的作为文章的材料。从不同文体来说,论说文的材料亦即论据,必须选择经过检验或反复调查核实证明为真的事实或观点,否则,就会犯通常所说的“预期理由”的逻辑错误。说明文要求其基本的说明材料要完全真实。如有关事物的形状、属性、数量、构造、成因、功用等,要求说得真实而准确。记叙文,一般说来,其材料也必须是真实的。如通讯、调查报告一类的记叙文,材料必须是确凿的事实,所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许有任何的想像和虚构。可见,无论论说文还是说明文、记叙文,都要求材料真实可靠,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从文学作品来说,尽管它不要求题材必须真实,其真实性表现在要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文学作品的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素材,作者在将素材提炼为题材的过程中,也必须从真实性出发,经过一番分析、比较和选择。

  3去粗取精,达到典型性的要求

  材料的典型性,关系到文章的题材能否足以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如果所选取的材料仅是客观的、真实的,但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那么文章的题材就不是充实的,在表现或说明中心思想上便缺乏说明的力量。去粗取精,就是要在材料真实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使材料达到典型性的要求。为此,在选择材料时,一是应该通过分析、比较的方法,选取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摒弃那些一般性的材料。如魏巍在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前,他的头脑里“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是非常多的”,但作者只选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其他一般化的材料都舍弃了。二是要对被选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滤除材料中的那些偶然性的、表面的、片面的、枝节性的成分,使材料更精粹、更典型,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过这样的反复筛选和加工制作,便可得到最足以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

  五、布局谋篇能力及其培养

  布局是指材料的安排。中心思想和材料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则是文章的形式。有了中心思想和材料,还要进一步考虑怎样按照中心思想的要求把材料组织起来,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确定文章的结构,从总体上讲,就是要研究文章内容部分与整体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文章内容的安排有序化,并体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具体讲,就是要考虑确定怎样的线索来连贯材料,确定怎样的顺序、采取怎样的方式来安排材料,如怎样开头和结尾,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确定文章的结构,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首先,要从中心思想出发,将整体内容分解为部分。在开始构思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头脑中有了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大体有了所要运用的材料,但这时文章的内容还是未被分化和组合的一个较为杂乱的混沌的整体。要想使其有序化,就得从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选择合理的角度或着眼点,将混沌的整体分解为部分。这种分解,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实现的。只有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才能认清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类别,而一旦将整体的内容分解为部分,也就意味着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归类和综合。为了能够识别各种材料的性质,看这些材料表现着哪一方面的中心思想,有时又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整体内容经过这种分解的过程,即初步体现出了内容之间的层次性。

  其次,要研究内容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各部分内容在整个结构中的位置。文章的合理结构,是文章内容之间逻辑必然性的反映。因而在将整体内容分解为部分之后,接着就应该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议论文为例,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有的部分是为了提出论点,有的部分是为了证明论点,有的部分侧重于立论,有的部分侧重于驳论,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上,有的属于并列关系,有的属于递进关系,有的属于因果关系,有的属于转折关系,这些不同的关系反映着内容之间不同的逻辑联系。当我们弄清了部分与整体和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后,就会根据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容易地来确定它们在整体结构中所应处的位置,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段落和层次、过渡和照应,使整个文章言之有序,顺理成章。

  由于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文章的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考虑文章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到思维的逻辑性,使文章的组织严谨而周密,又要注意到思维的灵活性,力求新颖而富有变化。同样是以时间为序,到底采用顺叙的方法,还是采用倒叙的方法,在顺叙中要不要安排插叙,这就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加以运用。

  要想提高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应该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善于以问题来打开思路

  在作文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面对作文题目,苦思冥想,仍感到无从下笔;或者勉强成文,但文章空空洞洞,并无实际内容。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命题脱离生活实际或写作水平的实际,二是还不善于展开思路。

  任何一个题目,无论是概念判断或其他形式,都高度浓缩着丰富的内容。作文,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种浓缩的内容展现出来。而内容的展现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思路来完成的。如果思路堵塞,即使头脑中有许多与题目相关的材料也不会被激活;而思路畅达,头脑中的材料就会沿着思路被激活并被组织起来。所以,能否打开思路,是作文构思的关键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呢?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法。就是说,在认真分析题意的基础上,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以此引发出有关的内容。如面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题目,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忧?什么是乐?忧与乐有没有阶级性?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历代志士仁人又为什么而忧?为什么而乐?什么才是无产阶级的忧乐观?我们青年人怎样才能树立崇高的忧乐观?等等。通过这些提问,就可以将题目所隐含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揭示出来。能够提出问题,思路也就被打开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问题按照逻辑的要求略加整理,就可以得出文章的基本思路。有了基本的思路,便要根据思路,“找米下锅”,获得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经过一段这样的训练,无从下笔和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2学习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

  文章的结构方法多种多样,而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构的基本方法是人们处理文章篇章结构经验的总结,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形成与文章特定的内容表达相适合的结构形式。以论说文的三段结构为例,这种结构方式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开头部分提出问题,中间部分分析问题,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它是论说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方式。如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即属于这种结构方式: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是什么,便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从两个方面阐明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便是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是号召学习白求恩同志,是全文的结论,也是解决问题。如果能结合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了这种结构方式,那么在写文章时就会以这种方式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构思出文章的内容。较好地掌握了各种文体的结构方式,作文时就会较快地运思成文。

  3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布局谋篇,就是要在中心思想的控制下,将材料科学地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内部联系的完整结构。这一工作主要是靠逻辑思维来进行的。

  培养布局谋篇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能力,就是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的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l)整个思维过程都应把突出中心思想放在首位。材料的详略,层次的安排,都要服从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如果该详不详、该略不略,或不能将集中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放在显要的位置,中心思想就会被冲淡、被淹没。同时,中心思想要首尾一贯。文章从开头,经中间,到结尾,都要体现统一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突出出来。

  (2)要保持文章部分思想与中心思想之间,部分思想相互之间在逻辑上的统一性。这就是说,部分思想必须能反映整体思想,部分思想之间要相互照应,否则就会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同时,部分思想之间的联系要合理,即应该反映事理的固有联系,否则也会失去结构的严谨性。在部分思想与部分思想之间有较大的跳跃或转折时,应该注意合理过渡,保持前后思想之间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3)层意要明确。每个层次又须具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意思,它的内容必须是清楚的、确定的。同时,层意之间不得重复,不得矛盾。如果层意出现全部或部分重复,层次的界限就全模糊起来;如果层次之间一旦构成逻辑矛盾,所阐述的思想便不可信或模糊不清。只有各个层次内容明确,彼此之间不出现重复和矛盾的现象,才能做到层次分明。

  (4)层次安排要合理。层次安排要有一定的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要根据轻重缓急、大小主次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地来表达。同时,要注意前后之间的连贯性,或承接,或转折,或并列,既要反映事理所固有的联系,也要反映逻辑规律的要求。

  六、文字表述能力及其培养

  文字表述,就是按照一定的思路将所考虑的内容用文字符号固定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思维内容要寻求一定的表达形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表达形式又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规范。

  首先,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思维在人的头脑中具有快速、简洁的特点,它的作用主要在于达到自我理解;而语言文字的表述则要求准确、清楚,能够为他人所理解。所以思维内容在付诸语言文字形式的时候,语言对思维起着检验、过滤的作用。思维在语言的作用下,原先模糊的要变得清晰,原先杂乱的要变得有条理。思维根据语言文字表述的实际效果,内容单薄的再进一步充实,理解肤浅的再进一步加深,局部不合理的再进一步修正,形象不鲜明的再进一步突出其特征,等等。因此,思维的文字表述过程,是思维反复深化、思维内容进一步充实、思维过程进一步严密、思维质量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其次,文章形式反作用于思维过程,使思维内容的表达能够符合文章形式的要求。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形式,但文章形式又对文章内容起着制约的作用。在思维内容付诸语言文字的时候,思维内容总要寻求一种适当的形式来表达,而当这种形式一旦确定之后,这一形式便又反作用于思维,要求思维内容能够符合其形式的要求。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的体裁形式,即对思维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一旦选定诗歌这一形式,思维的内容就必然受到诗歌语言、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制约。在这一阶段,思维只有在文章形式的作用下对思维内容进行反复的改造,才能达到文章内容与文章形式的有机统一。

  当思维内容全部付诸语言文字之后,一篇文章即告完成,作为一篇文章的思维过程也便告一段落。当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发现文章的内容或形式方面仍然存在着某种问题或不足,这就进入文章的修改加工过程。文章的修改加工,是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对已有思维结果的反思进行的。在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在拟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某些问题或不尽完美的地方。这就需要通过自我意识指导下的反思对原先的思维课题、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结果重新进行检验,以便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是关键的一步。只要能够发现问题,也就找到了应该修改加工的地方。通过对问题的修改加工,原先不正确、不准确、不完美的地方得到了修正,文章也就更加缜密和完善,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评论】 【推荐】 【 】 【打印】 【下载点点通】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服饰 首饰 手机
电器 MP3 数码相机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 分类信息 投资赚钱的秘密武器!专治面瘫遗尿尿失禁 权威医院治愈高血压!
·高血压人要“解放”! ·治疗皮肤癣的最新成果 ·治愈股骨头坏死新突破 ·如果你有胃肠道疾病?
·开麦当劳式的美式快餐店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好生意,一月收回投资! ·疤痕疙瘩、痤疮一扫光
·8800元投资!88万年利 ·粥全粥道,赚钱之道! ·幼教新模式火爆全球 ·权威治皮肤顽疾白斑症
·让人人都有性感的家 ·投资几千元快活做老板 ·治疗肾病尿毒症新突破 ·肝病、皮肤癣新突破!
 



文化教育意见反馈留言板电话:010-62630930-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