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妹妹是谁谈中国快餐语文与学习的上纲上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3 18:08 中国青年报 | |
中国人有杞人忧天的传统,更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时不时要在别人的知识点上指手画脚,惊惊乍乍弄出些声响来。最明显的是每一届歌手大奖赛,都要弄一些知识竞赛,也总有一些题目歌手们吭哧吭哧答不上来,然后包括一些评委在内,社会舆论就要指责歌手们素质差了,连小学生知道的问题都不懂,云云。仿佛这样,就要天塌地陷似的。 在对待学生的知识点上,一样半斤八两。比如,最近某地一中学语文考试出了道题 要我说,这又是杞人忧天了!知不知道林妹妹跟人文精神何干?跟文明复兴何干?不就是一个知识点嘛,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这样的知识点犹沧海之一粟九牛之一毛,多了不显其多,少了也不显其少。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只体现了他在这一方面的现有认识程度,但并不能说明他的将来,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综合知识与能力。 以此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地评价一个复杂多变的人、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群体,并以一种简单的评价标准判定学生优劣,甚至将其与人“内在的灵魂”———人文素养画等号,是粗暴的,也是不公正的。 面对知识这座海拔不断向上升的大山,每个人都只是山上的一只蚂蚁,不管你在山顶、山腰还是山脚,你一生的所知所见所闻,甚至都不如山上的一片落叶大!然而,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胸怀,却可以远远地越过这座山,包容天,包容海,包容万物;而一个人的修养,亦可达“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劣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博爱至善境界。可见,一个人的“人文精神”跟他所掌握的知识,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我觉得我们应该分清公共教育和个人学习之间的区别。公共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真正的人,培养成一个公民,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比如简单的数学知识、一定数量的语言文字、一定质量的表达能力,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底线,知道法度,知道公民的权利,追求正义和真理,善良,正直,爱人爱己,不能杀人放火,不能抢劫,不能偷盗;自己有自由也尊重和呵护别人的自由,自己有权利也捍卫别人的权利。除此之外,就是个人学习的事了。 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只要他遵守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他想学什么并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文明、文化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主流和支流互相撞击,流行和精英彼此交融,现代和传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只能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你爱吃咸,我偏爱吃甜!凭什么你吃咸就是高尚就是文明,我吃甜就是粗鄙就是人文精神稀缺? 文化、文明是以相互包容而存在的,宽容,才是文明的最本质特征!以一己之一孔之知而否定他人之不知,以一己之“文化”和“文明”排斥他人之“文化”和“文明”,恰恰不是文化和文明,而是反文化、反文明,依赖这种反文化、反文明的思维,又何以带来“文明的复兴”? 写到这里,我想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之类的评选,名列前茅且占据前几把交椅的,恰恰多有在我们这里被“主流人群”视为“快餐文化”的代表人物———影视歌星!一则他们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二则其中的许多人(比如成龙)在社会慈善事业上真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起着无与伦比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花(比如慈善)结结实实地开在每个人身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