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研政治成功十二套卷(二)答案及解析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24 13:28 恩波教育 | |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 31. 【答案要点】(1)宇宙诚然是无限的,但就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人类可以彻底认识世界。随着实践不断向广度、深度进军,人类的认识总可以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2)人类的无限认识过程是由无数个具体的有限的认识构成的,人类无限的认识能力也只能通过无数个有限的认识活动逐步展现。 (3)宇宙中没有永恒的事物,凡必然产生的也必然灭亡。人类也不例外。但是,人类的灭亡不能说明人类的认识能力原本就没有无限的一面,只能说明认识过程因失去了认识的主体而就此终结。事实上,只要人类存在一天,认识总可以不断地扩展,不断地深化。 (4)不可知论者鼓吹的“人类不能彻底认识世界”、“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的观点,通常是指人最多可以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本质,认识只能停留在此岸世界而不能超越横亘的鸿沟进入彼岸世界。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道试题,考查唯物主义认识论。回答本题时,首先应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其次应指出人类认识过程由无数个具体的有限的认识构成。最后应指出不可知论者所持观点的错误性。 32. 【答案要点】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相应减少,因而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获得的利润的相对量就减少。所以,一般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必然结果。 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的绝对量的减少。这是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总量也在不断增加,雇佣工人也日益增多,从而资本家所得的剩余价值总量或利润的总量仍会不断增加。利润率的下降和利润量的增大,事实上是相伴发生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解析】本题是一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试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其次应指出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利润绝对量的下降,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总量仍会不断增加。从而指出题中“利润量下降趋势”观点的错误性。 33. 【答案要点】(1)建国初期的国营经济与当今的国有经济实质上都是全民所有制经济。 (2)建国初期全民所有制经济称为国营经济,当今的全民所有制经济称为国有经济,反映了我国经济在两个时期中的不同指导思想。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经济不仅具有所有权,而且还要进行具体的经营。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指导思想是:国家对国有资产具有所有权、监督权,但一般不进行具体经营。 【解析】这是一道跨学科的试题,内容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本题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国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区别。 四、分析题(前3题为必答题,每题9分,共27分;后2题为选做题,2选1,如两题都做以第Ⅰ题评分,共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答案要点】(1)材料 1 和材料 2 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是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所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 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 3 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编篡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道试题,考查点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回答第一问时,应指出材料 1 和材料 2 的相同点在于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然后指出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对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肯定与否。 回答第二问时,应指出材料3与材料1和材料2的主要区别在于其认为历史是主观的,否认其客观规律性。 回答第三问时,应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辩证观点。既认识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又肯定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35. 【答案要点】(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但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本身不创造价值,它们的价值(土地除外)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创造的源泉。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和分配政策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3)萨伊是19 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资本、土地这三个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因此各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可以依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取得各自应得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庸俗理论讽刺地称为“三位一体公式”,“三位一体公式”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实际上,价值由劳动创造和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产品分配的表现形式,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社会分配关系的本质是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经济上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并就此分析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物质条件,但只有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对于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要求准确掌握。 36.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80 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形成了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仅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凸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一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解析】本题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实践观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然后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两大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本题重在结合具体历史事实进行分析。 37. (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1)材料1~3说明,在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正越来越严重,它既表现在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速度的加快;也表现在信息时代里,因贫富、种族的不同,拥有和使用电脑以及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是很大的,预示着高新技术将给美国带来一个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的世界。 (2)从材料1~4可以看出,尽管美国工人在努力工作,设法维护和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但结果却让他们失望。美国社会中的贫富悬殊日趋严重,在受教育等方面的条件也不平等,许多人还面临着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等切身问题,对今后的期望值已大大降低。因此,大多数美国人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认为美国政府妨碍着他们实现“美国梦”。 (3)上述材料是对美国现实状态、美国人心态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正确的。战后以来,在新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的社会生产力仍在继续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了某些调整,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是当代美国的基本矛盾,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仍在继续加深,贫富差距扩大,各种社会问题丛生,社会矛盾也在日益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来分析当今美国社会所出现的问题。尽管美国的社会生产力仍在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了某些调整,但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的基本矛盾仍未解决,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各种社会矛盾仍在发展。 38.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1)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范围空前扩展。第二,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脑力劳动成为主流,知识阶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人又一次获得解放。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就是不断创造和创新活动。 (2)世界科技进步为哲学提出了新课题。科技的突飞猛进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发展的高度专门化、高度分化和在此基础上高度一体化、综合化的双重趋势,要求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结合,强化他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哲学要保持时代精神的精华,就不能不对科技的最新发展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 (3)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只有以改革为动力,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高科技发展;积极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高科技逐渐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解析】本题考点是知识经济。回答第一问时,应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回答第二问时,应指出科技进步要求哲学进行新总结和概括。回答第三问时,应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应深化改革,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