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扩招限量保质 论文双向匿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5 13:59 光明日报 | |
编者按 这些年,一些学校由于盲目扩招,一位导师要带几十名研究生。加上学校的各种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研究条件难以满足需要,致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质疑。对外经贸大学的领导以教育家的眼光,学者的良心,严守学术操守,坚持科学发展观,他们的认识与做法值得学习。 坚持“操守”,质量第一,品牌重于规模 不久前,通过全国研究生招生网报考该校2005年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9300多人,超过去年3000多人,再创历史新高。显然,这与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企业管理、金融学、外国语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有关。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学校上规模、增效益、出政绩的大好时机,可是7年中,该校在几百名研究生的低起点上,扩招的年均幅度只有25%。师生比保持在1:10,平均一位导师一年指导3.3名研究生。研究生部主任杨逢华教授说:“每年都有二三百名学生明明上线了,但只能忍痛割爱,推荐给其他学校,因为人数超过了学校的培养能力,质量肯定滑坡。”在学校的有关文件中,记者看到一个公式:“学生数除以导师数乘以1.5”,以此作为导师带研究生数量的上限。负责研究生教育的徐子健副校长表示:“教育管理者的‘操守’就是不能只顾眼前效益,不顾学校的长远声誉。”全国研究生扩招风潮始于4年前。面对“机遇”,对外经贸大学陈准民校长冷静地认为:学校如何定位要因校制宜,品牌效益比规模效益更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该校研究生扩招保持了稳步、健康的态势。 招生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一位考生连续两年报考对外经贸大学,两次落榜仍不放弃。别人劝他别在一棵树上吊死,他说:“这所学校不‘黑’,考上了是本事,考不上也服气。”扩招几年,对外经贸大学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在社会上的美誉度非常高。每到三四月份,考研阅卷工作一结束,报考该校考生的成绩立刻全部上网。研究生部杨逢华主任说:这样做是为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防止有人乘扩招夹带私货。成绩公开后,我和招办几位老师的手中就没有什么余地了,那些送礼、送钱、说情、递条的也就不会再来缠我们。这项制度既保证了我们的廉洁,也保证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和声誉。当然如果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也会破格,但是破格的原因,我们会做到公开透明。对外经贸大学的领导有一个共识:学校培养的是国际儒商,讲规则、重诚信是高层次商人必备的素质。所以研究生的质量不光是专业,还要包括诚信。而诚信光靠言教是不够的,学校在招生工作中的公正、透明,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诚信品格的一种身教。 规范导师职责,论文双向匿名,师生荣辱与共 4年中,对外经贸大学的导师队伍扩大了50%以上。虽然经过严格遴选的导师都是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突出的老师,但在指导研究生方面不少人缺乏经验。学校为新上岗的导师组织培训,请经验丰富的导师介绍培养经验,出台了“论文指导规范条例”,一些学院出台了更具体的“论文指导规范”,为导师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共性的、基本的要求。按照2003年学校推出的《研究生导师手册》,研究生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在专业理论或学术的表达上存在严重错误是“较大教学事故”。在对外经贸大学,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可以参加论文的写作,因为学校在进入论文写作之前设了一道门槛:综合考试。考试内容既涵盖从事本学科领域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也包括考核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在考学生,也是对导师责任心的考核。因为《研究生导师手册》规定:“导师对学生的作业不收、不查、不阅、不记录”,也是“较大教学事故”。每次“综合考试”都有人过不了关;每年都有几个学生论文是“有条件通过”,甚至是“不予通过”。需要汲取教训的,除了学生,更是导师。“不看僧面看佛面,得让他通过”。针对这种投“人情票”的现象,该校经贸学院正在实施一项改革:将论文的核心部分压缩在8000字以内,以开题报告的形式送审。学生、导师和审阅专家双向匿名。院长林桂军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一措施给学生特别是导师带来很大压力,几乎每次都会有十几份不能通过,但对提高导师的责任心起了很大作用。” 继续扩招空间不大,完善措施势在必行 科学的发展观和严格的管理措施,使对外经贸大学在经历了研究生连年适度扩招以后,质量不但没下降,而且硕果累累,在国内外赛事中屡创佳绩。全校研究生就业当年签约率一直排在全国高校前列,如果按照外经贸领域的特点,把灵活就业统计在内,就业率年年达到百分之百;起始收入在同等学历的人才中也是名列前茅,体现出毕业生的能力和在单位的受重视程度。2005年,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总数将超过3500人。在实现研究生规模培养的同时,如何坚持“精品”战略肯定会遇到种种新课题。学校领导表示:今后,一些专业还会继续扩招,但空间已不是很大。当务之急是对导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内容的改进以及论文全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要继续完善,才有可能实现“品牌效益”与“规模效益”的统一。(作者:宋晓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