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发生和本质(重要考点、常考点)
(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常考点)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先验论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做是主观精神或“客观精神”的产物,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有两种形式,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主张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从而正确地、全面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等,决定了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认识主体和客体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才能全面把握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3.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反映论,这是因为:(1)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全面说明了人的认识的社会性、主体性、能动性,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指出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
(二)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同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分离的。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1.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也就是说,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模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2.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过程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也离不开反映,它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的制约的。
(三)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常考点)
1.反映与信息的关系
人对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地获取、加工和改造的过程,因此人的反映过程同时也是人对事物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两者是统一的。人们要认识对象,首先要从对象获取足够的信息,同时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选择、变换和组织等。
2.反映与选择的关系
选择是人的反映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人的感觉器官是信息的过滤器。其次,在感官选择信息的基础上,人的思维活动还要对信息进行自觉的、能动的选择。可以看出,人所特有的选择机制不但和认识的反映特性不矛盾,相反,它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体现,而且人的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既要受被反映客体的制约,也要受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制约。人的思维选择要获得成功,就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如果背离认识和思维的规律,结果只能导致主观与客观的分离。
3.反映与建构、重构的关系
所谓建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进行重构(重新组织)的过程,人的认识的形成,是在主体的大脑中建立起一个与客体具有异质而同构关系的观念系统。建构或者重构是认识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体现。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活动是由于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实践的需要不断向认识活动提出新的课题。人的正确思想和科学知识正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过程中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人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不断发展的。此外,实践还不断创造出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其他物质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使人们能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认识世界。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如果认识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不用它来指导实践,这种认识就失去了价值;而实践也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自觉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认识对实践有导向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着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为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的实践,才能充分发挥人对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时代,认识对实践的导向、预测、促进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2)认识有相对独立性。认识是主体以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的活动,认识遵循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由于认识的相对独立性,认识可以与实践同步进行,也可以不同步进行,这是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的体现。
(3)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只有正确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知与行的关系,才能有效从事实践活动。
(五)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在知与行的关系中强调行的作用,主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
(2)重视知对于行的能动作用。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
(3)触及了知的检验标准,主张“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4)认识到知与行的相互促进关系,主张“知行并进,相资为用”。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虽难免带有历史局限性,但总结其中的深刻见解对于指导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仍具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