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角度二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土地资源管理
【答案要点】
土地政策辅助货币、财政等手段来参与宏观调控,能够对稳定经济发展能够发挥很大作用。自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土地政策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参与宏观调控也日益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国的土地价格取决于政府政策、土地市场投放量以及由此形成的土地市场供求关系。
(1)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有着内在的理论基础。土地是三大生产要素之一,它不仅是作为“资源”、“场所”来发挥生产功能,更是作为一种“资产”“财产”来发挥资本供给与社会稳定功
能。土地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最主要的最明显的为土地供给对于经济的保障作用。人类的食物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绝大多数是由耕地提供的产品转化而来的。在我国,与土地供给密切相关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在我国大约为13个百分点。
(2)土地资源既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也是社会产品的重要部分,是具有重要使用价值的商品。土地具有价格,它的价格经常以地租的形式表示出来。因此,地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具有调节生产与交换的积极作用。地租的调节作用实质表现为社会剩余价值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不同的租价水平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可获利益的份额,从而影响着各利益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在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地租关系反映着国家与投资者的分配关系,因此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地租杠杆来实现“让利”与“取利”,从而有效的调节资本在不同的级差土地以及部门和产业间合理流动,直接或间接制约甚至是决定投资的方向,从而达到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事前或事后的调控。
(3)过去我国对土地实行的“无偿、无流动、无期限”的使用制度,土地仅作为一种资源的简单供给,本身很难具有宏观调控能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逐步提高。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管理框架。这主要表现为:①国家先后出台了《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通知》、《关于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等,为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保障作用;②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土地收购储备,政府掌握了增量和存量土地的供应权,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另外,土地公开交易、基准地价定期确定公布、土地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和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等制度的建立,也有力地保障了土地市场的规范运行。
(4)针对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耕地供给不足,各类开发区、园区超出国民经济运行需求,盲目扩张,侵吞农地,损害农民利益,城市结构供需矛盾尖锐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重点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耕地保护政策,把住土地投放的“闸门”,抑制投资扩张过快;缩小征地范围,对于土地批准不合法、不合理、圈而不用的开发园区坚决清理,恢复耕种,对与耕地保护相悖的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坚决制止;针对具体行业过热问题,在批地供地上实行限制政策,对房地产供地应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优化供地结构,增加对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用地供给;应当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优化供地结构。
总的来看,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增强了土地政策的调控作用,而且增强了土地使用和交易中的透明度,防止了暗箱操作,这对于防止土地交易中的腐败行为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