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高三期末统考看2005高考复习(语文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2/01 14:07 新闻晚报 | |||||||||
阅读勿忘增强整体意识 (黄浦卷) 整体阅读是指从“篇”的角度所进行的全文整体通读,首先重在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主旨、文体特点、结构层次等,从大局的高度对文章作基本的定向,为具体的解题指明航向———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全文的题旨来思考、答题,而不是离开语境孤立地看某词、某句、某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阅读理解的原则,也是解题、答题的重要原
题目 黄浦区语文期末测试现代文阅读第一大题,对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文章选自唯夫的《“我看见了我的骨头”》,出了四道题目: 1、文中“无以名之”、“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都是。 (1分)2、克鲁克斯、古德斯柏德未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的原因是,而伦琴却能发现X光,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 ;(2)。 (6分)3、文中讲到科学上称作“偶然的遭遇”时列举了伽伐尼做实验等四个例子,这些例子都恰当吗?请说明理由,并再举一个“偶然的遭遇”的事例。(4分) 4、你对文末画线句叔本华所说的话是如何理解的?(3分) 解题 后三题与整体理解有密切关系。 先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章主要谈了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偶然的遭遇”问题;文章行文思路是全文先记叙伦琴发现X光,从而引出科学史上“偶然的遭遇”这一重要哲学现象,进而引申开去,在与克鲁克斯、古德斯柏德未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的对比中,揭示两者的区别实质是“看见”与“发现”的区别。在这样的整体理解观照下来解题,就会方向明确,全面而得体。 先看第3题。其涉及到的语段是原文第8节:科学史称这种科学的发现为“偶然的遭遇”。这种偶然不胜枚举: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做青蛙试验,发现了电流;英国科学家柏琴用化学方法合成奎宁,却发现了合成染料苯胺紫;诺贝尔将棉胶倒进硝化甘油,不期发明了烈性炸药;荷兰磨眼镜片的学徒泼斯,在闲玩时摆弄两块镜片,偶然发明了望远镜……在科学研究中本来要寻找某种预期现象,结果出现了完全意外的情况,从而导致伟大的科学发现———“偶然的遭遇”已经成为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 第3题的考点是议论文的论据,两问分别涉及到论据的分析和论据的拓展,既有文内,又有课外知识的运用。该题新在对原文的质疑,而且是多例比较分析。答题时要从全文的角度理解文中“偶然的遭遇”的内涵。许多学生只注意到“偶然”,却未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忽视了“科学史称这种科学的发现”、“这种偶然”、“在科学研究中本来要寻找某种预期现象,结果出现了完全意外的情况,从而导致伟大的科学发现”等提示、限制,认为“恰当”。有的学生怀有“发表的文章不会有错”的心理,不做深入分析,盲目答“恰当”。而从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四个事实论据的共同性看,荷兰学徒发明望远镜一例不恰当。拓展列举事例也应遵循这个标准:在科学研究中本来要寻找某种预期现象,结果出现了完全意外的情况,从而导致伟大的科学发现。 再看第2题。该题粗看是考查理解能力,实质上还考查了分析和综合能力,对整体理解要求较高,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全篇。从“段”的角度回答,克鲁克斯、古德斯柏德未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的原因是“归因错误”;若从“篇”的角度回答,可以是“不善发现”。两者都可以。而后一个问题则复杂得多,必须要对第1至第7节具体记叙伦琴发现X光的事例进行分析,又要把伦琴与“克鲁克斯、古德斯柏德未能抓住这种偶然的遭遇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更要抓住文中关键句“偶然的遭遇”已经成为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来分析与综合,从而确定答题的两个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具体就是“返回实验室的偶然性”、“疯狂寻求事实真相的科学研究精神”。 最后看第4题。选文末段是:叔本华说:“你看那偶然性,谬误是它的兄弟,愚蠢是它的婶娘,怨恨是它的祖母,而它却统治着这个世界。” 由于这句话处于文末,有对全文收束的意味,所以应从整体上理解其含义。从该句本身来看,连用几个比喻,形象表明偶然性的“亲戚”是谬误、愚蠢、怨恨,意在说明“偶然的遭遇”不易被抓住。再结合全篇“偶然的遭遇”是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来理解,就可以得出答题要点:世界充满着偶然性,要善于“发现”(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角度谈)。 这一道题提示我们:阅读时要增强整体阅读意识,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密切联系,紧扣题旨解题、答题。 (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 任其斌)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