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的学生叹气道,“他只不过是比较聪明点儿罢了。”
“有这‘聪明一点儿’就不错了。如果不切实际地拔高孩子的能力,对孩子是压力;对家长则因为期望太高,就必然患得患失,失望会更大。”我看我的学生脸上露出了内疚的笑容,就进一步说,“所以我说你首先要改变你自己。比如在与孩子谈心时,尽量就事论事,在生活细节上点点滴滴渗透,在具体事情上挖掘你的教育内容,贯穿你的教育思路,而不要说大话空话。像‘改邪归正’这说法就不当。孩子怎么就‘邪’了呢?”
她说有好几次放学的路上,她发
现儿子与一个女生在一起,有说有笑,比和父母在一起都亲热。
“这就‘邪’了?”我笑着反问她。
“还没有发展到那种地步。”她说,“可是,我在孩子的日记中发现,大约是那女孩给别的男生写了什么信,我儿子为此而苦恼。”
“这也没有关系啊。”我说,“如果这女孩心胸豁达,爱广交朋友,那你儿子仅仅是她的朋友之一。他明白了这种关系后,会感觉轻松的;如果这女孩比较轻浮,爱挑逗男生,你也应该相信你儿子的判断力。他会从这经历中学取人生教训的。男子汉总该有这种体验。”
看她依然不能释怀,我又问:“就这件事,你不能与他谈一谈吗?”
“唉,谈不拢了。我和他爸在孩子面前已没有一点儿威信。孩子曾亲口对他姥姥说:‘我爸和我妈没水平。’”她一下又表现出极度的失落,沮丧地低垂了头。
“怎么会这样呢?你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呢?”
她的失落感之强烈让我吃惊。那孩子不明白妈妈是那样地爱他,重视他的一切。我的情感不知不觉就又滑落进“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陷阱了。
她这才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原来她患有某种疾病,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她的丈夫性格内向,不爱多言多语。一般情况下,两人还能克制,可是,一旦发生争执,却很难平息。一次,两人互不相让,“战争”升了级,她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了。她丈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家里的东西摊了一地。“战争”的双方就这样给孩子扔下一个残破的家。失去安全感的初中生苦闷到极点,恰恰是在这时,那女孩对他表示出同情和关心。于是,他和她就好上了。
“从某个角度说,那女孩还是帮了你忙呢。在你儿子最痛苦的时刻,最起码她充当了倾听他烦恼的对象。你们做父母的无视孩子的存在,尽情发泄怒气,又不愿意孩子有个倾听对象,这不公平!”
“老师,您说失掉的威信还能重建么?”她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
“能!”我给她以肯定的答复,“关键是你有没有决心改变你自己。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疾病,认真治疗。其次,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去掉忧虑——你不妨听听心理学上怎样给忧虑定义:由于将来的某件事而在现时产生的惰性。为什么叫惰性呢?我们经常听人说,‘这几个月我什么也不能做,没心情’,在这种消极心态下,你什么也干不成,并且这还成了你不干事的理由。与其为没有发生的事日复一日地烦忧,何不定个计划,愉愉快快地按计划办事呢?”
“什么计划呢?”我的学生问。
“重建父母尊严的计划啊。”我给她粗略地设计了一下,“第一步,虚心向儿子承认自己错了,不该打乱家庭的生活秩序,影响到孩子的心情,争取得到儿子的谅解。第二步,与儿为友,调节孩子的业余时间,常带他出去旅游,或者是举家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用亲情和关爱驱赶孩子的孤独,增强家庭的凝聚力。第三步,让孩子敞开心扉,对学校发生的事情做出评点,你们做父母的也一起与他讨论。同时,也可以引发孩子,评论父母的所作所为。他说的对你们就诚恳接受。你们不能认同的,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在家庭里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氛围。第四步,不追究和懊悔从前,也不为明天发愁,面对现实,尽力把今天的事情办好,愉愉快快过好每一天。”
“过好365天就是一年!”我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敏感和理解力,“这样,一年都是好心情。”
好心情就会带来较高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