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了学,说到自己的作业,家长家务再忙,也应有“接棒”意识。因为从简单到复杂,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度”的把握,太难同太易一样,都是孩子完成飞跃的阻力。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思维惯性和认识规律,帮他完成这一过渡。比如:可以是前边的话的重复,写成排比句:早上妈妈○猪,中午妈妈○猪,△上妈妈○猪,妈妈一天○三回猪。“妈妈一天○三回猪”这句话就有了总结的意思,这就是进步。再比如:爸爸左手○水,右手○草,叫羊又吃又△。这句话打破了前边的语言模式,已有了描述的味道,老师更应表扬。看过学
生的作业后,老师可以提示:“爸爸、妈妈辛苦不辛苦呀?”孩子们必然回答“辛苦!”老师就说:“那么我们还可以加上一句‘爸爸(妈妈)多辛苦啊。’”把孩子自身的感受也加进去,就完成一个思维的飞跃了。
这样一周写一句话负担也不算重。由一句再到两句、三句,逐渐到一段话,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记周记、日记的习惯,慢慢儿就进入作文的氛围。时间久了,学生自己就不满足于画圈儿代替生字,先用拼音代替,再问父母某字怎么写。针对他们认字的欲望和兴趣,接着就可以教他们使用小学生字典了。
据这位老师说,当别的班到三年级开始训练写作文,老师苦于学生无话可说、作文太短时,她的学生已洋洋洒洒,欲罢不能了。
我曾问她:“是不是此时就可以教学生文章的剪裁和谋篇布局了?”她说:“别急,那种技巧可以留给中学老师。”
她的做法是引导学生从观察家居的日常生活到观察自然、社会生活。旨在告诉学生:大太阳的夏天、黄叶飘零的秋天、夜里的风、流动的光、闪烁的星辰、鸟语和虫鸣,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入文。同样,荷锄的农民、借钱落空的妈妈、妈妈脸上的愁容、贪了酒的爸爸、邻里的关怀、得了高分受表扬后的弟弟、可爱的和可厌的笑声、社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无一不可以入文。只要学生毫无顾虑地写,海纳百川地吸收,小学生的文章不要怕长。学生文章的“短—长—短”(从无话可说到什么也想说,最后到精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由几任老师和家长协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