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学校的“一费制”让广大学生家长拍手称快,然而比“一费制”收费高出几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一笔费用——择校费,却让学生家长尤其是众多城市的学生家长感到无奈。
由于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得不痛苦
而无奈地“主动”承受择校费,争着将孩子送往名校。
在北京,择校费一般为3万至6万元,在其他城市,大都也在数千元到几万元不等。现在家长担心的已不是钱,而是钱送不出去。某省一位主管教育工作的省领导秘书坦言,自己的公文包里几乎没有断过通过各种关系送来要求择校的条子;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在开学前收到的要求入学的条子竟然重达1公斤。
故事讲述
“唉,通过各种关系,总算把择校费交上了,让孩子上了一个好学校,难啊。”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的王女士,谈起去年孩子上小学的事,仍是一脸无奈。王女士的孩子去年到了入学年龄,可在北京,出名的小学就那么几个,但几乎全市的孩子们都想往里挤。
“各个小学差距太大,这又直接影响孩子上中学、大学,甚至是孩子的一生,现在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起点?早在几年前,我们家就动员所有亲戚朋友,想办法,找关系。手里攥着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人家学校就是不收,急啊,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对于孩子择校的过程,王女士就像回忆起昨天的事情,“最后终于通过一个朋友牵线搭桥,把3万元钱送出去了。虽然学校不在最好之列,但在北京仍是一流的小学。心上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把钱交上之后,连收据都没有,学校说是家长自愿捐资助学,可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能不‘自愿’吗?至于钱到哪里去了,我根本不知道。我们已经很满意了,我有一个同事,手里拿着30万元却硬是没送出去,结果她的孩子上了一个普通小学,的确条件很一般,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教育质量。”王女士对于孩子的成功入学非常高兴却掩不住心酸。
专家点评
陈守义(全国政协委员)
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出现了同一地区内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怪现象。“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政府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的建设中,使原来教育配置比较好的学校“锦上添花”;而普通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被挤占、被挪用,学校之间的差距被人为拉大。这也造成了各地择校风愈演愈烈。
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每位孩子的权利,而其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实现教育公平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为保障每位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权利,政府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新闻背景
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为了快出人才、出好人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但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同一地区、区域内的学校之间差距拉大,甚至是人为地制造差距,造成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这种把学校、学生分为不同等级,为了选拔少数“尖子”,而使多数儿童的利益受损、强烈竞争性的教育,是造成“应试教育”的重要基础。目前,这种状况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正在纠正、改变之中,但学校间业已形成的巨大差距,成为人们强烈关注的一大教育不公。(记者:张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