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刊登“‘县中’匿名校长:我们在培养废才”一文中,江苏一位校长说:“我最怀念的就是‘非典’那段日子,没有评比、不用参加考试,大家都按照规律办事,让学生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和校长,我深深地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由感于此,这位江苏的校长接着还说,在他看来,造成目前教育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行政干预太多,教育管理者不懂教育和追求短期效果。归根到底是教育没有按照规律办事。
2003年“非典”肆虐,那是一段多么令世人刻骨铭心、谈“非”色变的日子啊。众所周知,“非典”疫情传播之快、感染力之强、致人死亡率之高,简直让人至今闻之不寒而栗。谁要是感染上“非典”,首先要被隔离,自身性命难保,与之接触过的所有人也要被隔离观察。时至今日,有人开玩笑说想防盗就称自己身患“非典”,这样连小偷也唯恐躲之不及。人们都不会忘记,在“非典”那段日子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出行的节奏和规律,或统统受到了干扰,或完全被打乱。提起那段日子,许多人对“非典”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怕之又怕。“非典”不但干扰人们的生活,更危及人们的生命。希望这个魔鬼从此消失,那段日子再也不要重现。
说实在的,在看到“县中”匿名校长这番高论之前,近两年来,笔者第一次听到有人怀念“非典”那段日子。笔者先是不理解,而后又设身处地地想象:的确,在那段日子里,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变化了:没有评比、不用参加考试,大家都按照规律办事,让学生们注意身体、劳逸结合。这样细想起来,这位“县中”匿名校长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有些事情就是这样,在“正常”运行节奏没有被打断之前,他的缺陷和毛病是不为人们看到的,而当打断“正常”运行节奏之后,在非正常运行过程中,通过前后比较和反思其运行状态,其自身所存的毛病就暴露无遗,应该进行的正确的运行的行为状态这才得以显现出来。“非典”那段日子就像一面镜子,它的出现使得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上所存在的毛病昭然若揭,也给教育究竟如何按其规律发展提供了反思的机会。
如此看来,“非典”那段日子以外的日子里,教育教学方式的确不是按其规律正常进行的。对这一点,时下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体会最深、受害也最重。以众多城市家长追捧“县中模式”为例,有人说,在“县中”上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只要进了这里就像进入了一条从高考到大学的流水线。由此,“县中”逐渐成了“应试教育”、“高考能校”的代名词。然而岂不知在“县中”的学生和老师过着什么样的日子:近乎残酷的封闭训练和管理,平时除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以外,学生基本都在上课,一天的课程通常从早上7时到晚上11时左右。除了学区之间的竞争外,学生体会最深的是考试之后的排名。老师“贴身管理”成为最劳累的训练者,每天早上6时50分到学校,晚上回到家已经是11时以后,老师每天在校时间超过16个小时。有些校长戏称自己已经“人格分裂”了:会上头头是道地讲素质教育,会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升学率最高的学校……正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名特级教师和校长,他深深地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事实上,在“县中”之外的其他学校残酷的程度也不逊色多少。难道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么?难道非要“非典”再一次光顾,才能使教育教学按其规律办事么?
对于“非典”这个臭名昭著的恶魔,想必人人都不愿意让它再次袭扰自己,事实上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这个恶魔已经被初步征服。学校不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想必没有“非典”那么难以抗拒和征服吧。既然“非典”能被战胜,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也应该能做到,而不必怀念“非典”的那段日子。因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行政干预要少,人才选拔考核的机制要科学,同时教育管理者要懂教育,要抱着培养人才的目的追求长期效果,而不是单单盯着所谓的高考升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