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傍老族”揭示的文化结构偏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01 11:29 燕赵都市报 | |
如今,我国青少年中拒绝或不愿长大的“傍老族”日渐增多,并正在演化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3月31日《中国青年报》)。尽管如此“傍老”或“啃老”的现象并非国内独有,甚至连美国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都存在靠父母养活的“NEET族”,但“傍老族”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成长历史和深层的文化渊源。 首先,国人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自己子 其次,传统的“二人”关系的文化结构,极容易泯灭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传统“二人”关系文化结构的典型标志。在这种深层文化结构的影响下,不光父母与子女之间终身养成了一种“自家人”的经济利益关系同盟,即便是铁心的朋友与朋友之间,也都打下了“熟人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烙印。而凡是“自家人”效应发生作用的地方,其关系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或自我界限也就变得愈发模糊了。此种“自家人”或传统“二人”关系的文化深层结构所产生的偏差,不仅是泯灭国人独立个性的重量级杀手,还是缔造权利与义务之界限分明的公民社会的最大障碍。 再者,社会发展和变革期导致生活成本急剧攀升,也乃催生“啃老族”日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只升不降的生活必需品之物价等因素带给年轻人的消费压力,也很容易让其因无力承担而无所适从,于是其向父母和家庭伸手求援,便成为其自身生存的“第一大要务”。此种“啃老”行为除了延长了青年人的“心理断乳期”外,反过来更容易加剧传统文化结构中固有的维持“代际和合”关系的偏差和痼疾。因而要消弭“傍老族”之不良社会现象,就必须从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角度,多管齐下,即既要消除产生“傍老族”的社会物质基础,更要改良国人身上滋生“啃老”现象的传统文化基因。 故而从文化深层结构产生的偏差入手解决“傍老”和“啃老”现象或问题,有助于更新和改良时下社会秩序运行的一些基础性软件或操作系统,并推动当今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作者:周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