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为什么书教得再好也评不上教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07 09:43 人民网 | |
评论由头: 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 一个大学讲师的生与死 在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晏才宏的教学水平有口皆碑。他的电路课,在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以罕见的满分居全校之首。很多学生称他为“我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 他上课已达到了这种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随身,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加上一手俊秀的板书,洪亮的嗓音,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他的死引发了巨大争议,他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风师德广受赞扬,由于没有论文,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 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最让人感佩的一点是淡泊名利的洒脱,对职称从未挂怀。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言行在浮躁之风盛行的校园里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倘若以世俗的眼光看,他不能算是功成名就;但在人生价值的天平上,他的分量很重很重…… 推荐参考:关注点:晏才宏:一个值得记取的名字 在功利社会,大学精神正在经济大潮的冲刷之下慢慢地缺失,这是一个不好的症兆。有位网友这样形容他的大学生活,我认为颇有意思,姑且照录:“大学从我身上下来,边系裤子边说,青春留下,你走。那一刻我才明白,不是我上了大学,是大学上了我”。这样的文字诉求令人读出其中调侃意味之外,其实很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悲怆的东西。上大学为什么?难道仅仅为了拼尽财力让年轻一代镀上一层金,以应付越来越激烈的职场之争么?如果教育的功效堕落到这样的地步,那就不仅仅是莘莘学子的悲哀,试问,在未来的竞争中我们还能拿什么去强于世界之林? 关注点:晏才宏的境遇考问教育体制 应该承认,任何制度设计都难以万全,但奖优逐劣,是对一项好制度最基本的要求。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理念和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的胸怀,我们不但将失去胡适、梁漱溟等大师通家,也将无缘承泽余韵百年的北大精神和中国现代大学传统。同样,如果我们至今无法在制度设计中,为晏才宏老师这样愿以毕生精力和智慧奉献于知识传播使命的人才,予以足够的肯定和褒扬,则在这僵化制度的另一面,就必然会给那些平庸而“全面”的投机者,留下足够的空子。 不久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陈丹青教授不惜辞职以表明对僵化的招生制度的不满;现在,虽非出于晏才宏老师本意,但他的逝世还是以最极端和沉痛的方式,提醒我们认真反思僵化的教师评价机制。而当教、学两个方面都受到如此质疑和挑战的时候,这个教育制度,也确实到了必须反思和改革的时候。 关注点:千余篇悼文拷问: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对于学校而言,拥有一大批能写论文的名牌教授固然是梦寐以求的,因为那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学校有很多好处。至于课讲得如何,就目前的职称晋升方式而言,影响是有限的。因此,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乃至于教授,最快的捷径就是埋头著述。然而,自古学校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教师以授业解惑为职责。学校里教授固然可敬,教师也必不可少,最好的状况是教授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 如今,我们的不少大学已经走向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极端。其中有合理的客观因素,比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是科研的主力军之一,自然需要鼓励教师搞科研;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那就是忽略了学校数万学生的利益,因为事实证明,既著好书又讲好课,那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大多数人很难做得到。一所好大学,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这就需要建立两套侧重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给晏才宏这样的教师一个公正的评价和相应的待遇,否则,不仅教师内部会形成混乱,也许最吃亏的还是学生,要记住,他们可是每年交了数千元学费的。 其实,晏才宏并不看重教授的职称。他早就作出了回答。他是一位真正的“教师”,他需要正面的评价,这才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如今高校的评价体系之下,晏才宏的软指标和硬指标综合而成只能算是个讲师。或许,晏才宏的死使得现有高校的评价体系面临“千余篇学生悼念文章”拷问的处境,多少会加速对高校评价体系的改革,但在现状未改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先给晏才宏一个客观的评价:他确实是一个好教师,因为他心中有学生。 关注点:“科教兴国”来点“招商引资” “科教兴国”,教育是关系民族兴亡的大事业,教育管理质量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容许弄虚作假。令人费解的是,近年来从学生到家长,从街谈巷议到全国两会上的提案议案,痛斥教育界歪风邪气之声不绝于耳,但像招生乱收费、考试作弊、职称评价体系背离教育规律等等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至今难有改善迹象。如果咱这泱泱大国就缺少能把教育管好的人才,倒也不妨考虑在这方面来点“招商(智商)引资(资质)”。 晏才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作为讲师,我问心无愧。”不知那些拥有职称评授权的人们对此作何感想,是否也能问心无愧呢? 关注点: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 “不给学生上课,怎么能叫‘教授’呢?少出几项科研成果,受影响的是学校本身;而误人子弟,受害的却是全社会。”“对科研的鼓励不能变成对热心教学者的惩罚。”“学生满意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这些饱含激情的评说,代表了众多追求真理者的思路。其实,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好教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副教授”“教授”,只要想一想大学的主要功能,这些问题就很容易回答。 关注点:57岁的“讲师”,意味着什么 很多大概同为师者的网友留言说,“敬佩晏老师,可我还是做不到像晏老师那样”。哪样?在一个职称几乎就是衡量教师水平、体现教师价值的重要标尺,在一个职称就意味着待遇、收入的专业领域,在一个30岁可以破格当教授、25岁可以当副教授的年代里,谁都知道,57岁的“讲师”,意味着什么。 晏老师活在了学生心中,活在无数被他事迹感动的人们心中,对于一个“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老师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为什么他就不能活在现行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在高校,教学育人是教师、高校的首要职责,一个师风师德如此深受学生爱戴、教学水平如此之高的老师,难道就没有一种评价体系可以承认吗? 编辑点题: “不知道天堂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学习电路呢?如果有,他们真的很幸运。”一个老师听到学生如此的评价也许是毕生最高的追求,晏才宏走了,他带着成千上万的思念走了,他的死却给现行的教育体制以沉重的打击。为何一个让学生爱戴的教师到死也不过是个讲师?为何众多的教授都没有他讲课讲的好?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欢迎广大网友各抒己见,进行探讨,请将感言写入留言板。 相关链接:千余篇悼文拷问高校评价 科研和教学谁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