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注:速成华侨出现加剧教育不公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4/07 09:5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本报讯 为规避高考风险,不惜花重金买个“华侨”身份,然后利用“联招”录取分数线较低的政策,报考国内名牌大学。本报3月31日第5版《“联合招生”催生“速成华侨”》披露了这一现象。针对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教育界和法律界相关人士。 福州大学蓝老师告诉记者,“速成华侨”的出现,显然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他认为,此类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上学利益,而忽略了毕业后的就业矛盾。真正的华侨毕业后往往不在国内就业,“速成华侨”则绝大多数都要在国内就业,而我国目前对非中国籍人士在就业方面还有一定限制。比如说外国人不得从事公务员工作,去年厦门大学就有一位华侨,毕业后报考了公务员,但最后因为国籍问题面试没能通过。 此外,“速成华侨”的出现还损害了真正华侨的利益。明明是一起长大、生活的同学,高考前却突然成了华侨,这种现象会让其他考生产生不平衡的心态,产生“只要有钱就能成‘华侨’,就能上名牌大学”的畸型心理。 蓝老师还指出,利用“联招”政策上大学的考生往往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当他们进入高校,面对素质高出自己许多的同学时,就会产生压力。在福建一所大学内,记者采访一位这样的“速成华侨”,他就坦言自己在学校感觉特别压抑,在学习上也感到很大的压力。 福建元一律师事务所上官翰清律师则从另一方面分析了“速成华侨”产生的原因。他认为,“速成华侨”的出现,显然侵害了真正华侨子女的利益,但产生这些的原因,却正是“联合招生”的体制所造成的!很明显,某些国内考生之所以要摇身变成“华侨”,就是看中了“联合招生”政策对“华侨”子女的某些优惠政策,最主要的也就是较正常招生低得多的录取线。同样的学习成绩,“华侨”子女可以考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但以国内考生的身份却可能连普通大学也上不了,更不用说重点大学了。于是,一些人便投机取巧,利用政策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身份,很容易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上官翰清律师指出,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其实并不难——并不像某些学校所言,明知某考生是假“华侨”,却无可奈何。规范招生制度、录取制度,规范考生的国(户)籍标准、学籍标准(学习地点、学习时间长短)、学习成绩标准,达到标准的予以录取,应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对此,一些学生家长也认为,将就读的华侨学生的名单在高考前予以公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杜绝“速成华侨”出现。同时,在报名时要求报名者出示父母的护照,或者要求华侨学生提供在移居国外生活一年或两年的记录,那么一大堆“假华侨”就能现形。 一些家长还建议制定对造假者的惩处政策,造假者一经调查属实,要给予严惩,让造假者清醒地意识到,造假是要付出代价的。(记者:吴铎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