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需求的居高不下,使得众多本科生迫于就业的压力,纷纷加入考研大军。据4月4日《北京日报》报道,教育部公布的2005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高达117万多人。据统计,即使有一半的学生购买考研参考书、参加考前辅导班,按照最低的消费标准,全国每年考研的消费总额也将超过30亿元。
考研的“高烧不退”,带来的是“考研经济”的盛行,但是这个盛行的“考研经济”
,并非正常的、理性的、规范的“经济”,而是在“暴利”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首先是各类出版商大发其财。据报道,在北京海淀图书城,用铺天盖地来形容各类考研参考书一点有不过分。仅在一4.5平米墙面摆出的各类辅导书,种类就多达100多种,而且价格昂贵,比如一本配磁带考研词汇书标价50多元;一本由某专家编著的政治辅导书的价格也接近60元。一位销售人员坦然地说:虽然考研书比较贵,但卖得一直都比较火。一位经贸大学的学生称,两年来他已在考研辅导书上花费了1500元。考研书的“热销”,给出版商带来的是滚滚财源,难怪诸多出版商纷纷加入出版“考研参考书”的行列。
其次是各类辅导班多如牛毛,鱼目混珠。比如记者在某大学看到,诸如“保证命中率达到百分以上,保证押题率在六成以上……”的考研辅导班广告比比皆是,而且辅导班的价码比考研参考书的价码更上了一个档次。一位学生对记者说,去年先后报了英语、政治基础班、英语强化班、政治冲刺班等,光辅导班就花费了1650元。这些辅导班究竟“水平”如何,是否具有正规的辅导资格,似乎大学生们并不知晓。
再有就是导致教授“走穴”盛行,税收监管存在漏洞。据报道,面对庞大的考研大军,一些专家预测,一个新兴市场正在逐步形成,考研已出现产业化趋势。比如,据一些知情人介绍,目前在北京活跃着一些“穴头”(中介者)专门组织各高校知名教授甚至封着“考研命题组成员”头衔的专家四处讲课、出资料,流水线作业,以赚取外快。一些民办培训机构针对去年8月19日教育部出台的禁止各研究生招生单位举办各类辅导班的政策,也趁机大发培训财。
应该说,考研大军的日渐庞大及“考研经济”的盛行,既说明大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更高要求,也说明“考研”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或许这个市场还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是对于考研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为,也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毕竟大学生尚未参加工作,尚未有获取报酬的机会,考研成本的增大将增加大学生的负担。此外,教授走穴、辅导书满天飞、价格昂贵、乱办培训班等也有扰乱“考研市场”之嫌。面对每年高达30亿元的考研市场,亟待有关部门加强对“考研市场”的监管,既规范“考研市场”,又缓解百万考生的经济压力。否则任凭“考研市场”的无序和诸多“漏洞”的存在,不仅将影响考研的社会公信力,而且将导致诸多个人所得税的流失。(作者:梦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