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才宏,上海交大的一位普通教师,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交大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学生还自发筹资为他出版纪念文集。这位老师终年57岁,教学水平和师德广受赞扬,但由于没有论文发表,去世时还仅仅是个讲师。(4月5日《现代快报》)
在我看来,晏老师的死不只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老师,和他一起“死去”的还有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最为内核的部分应该是英国教育学家纽曼所说的“知识传播
之地”,知识创新也好,社会服务也好,如果没有知识传播之地这个内核,大学只会沦为市场经济的奴仆。
难道不是吗?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被要求出科研成果或发表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所挂的名号不正是“知识创新”吗?一些大学教师满天下拉课题、找资金,所挂的名号不正是“服务社会”吗?在他们忙于“知识创新”、醉心于“服务社会”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像晏才宏老师一样恪守一个大学教师最本质、最神圣的使命———传播知识呢?没有,真的没有多少。我们看过太多的教师为科研项目而疲于奔命,为了论文疲于应付,却没有多少老师像晏才宏一样精心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大学教师搞科研、发表论文,但我们同样没有理由否定:大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传播知识,大学教师的天职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个醉心于科研和经济效益的大学,定然不是我们心目的象牙塔,一个醉心于发表论文却荒废了教学的老师,定然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师”。
今年的清明节,我们相约去祭拜这位名叫晏才宏的大学老师。淡泊名利、诲人不倦的晏才宏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三尺讲台、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和他一同离去的还有我们奉为涅槃的大学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文:江厚良)
相关链接:千余篇悼文拷问高校评价体系 科研和教学谁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