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苑校长时,他歉意的向我们笑了笑:“刚开完会。”我留意到他手中拿着的自考教材《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 “我正在琢磨啊,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讲授这两门课,这只是一个切入点,我们通过这两门课,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文献,如何归纳总结,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课,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这个取得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却又面临重重问题和挑战的国家,让学生去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
我们的谈话在学校的一间办公室里进行,早春的阳光顺着窗户洒进来,让人感觉很温暖……
记者:首先还是从“北京自修大学”这个名字说起吧,想问您是怎样理解“自修”这两个字的?
苑校长:北京自修大学成立于1977年,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学校命名并题写了校名,自建校以来已经培养了30多万名学生。我们提倡“自修精神”,它的内涵不是自学,而是“自强自立 修身报国”。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具有这种思想很重要,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古训有“修齐治平”(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前我们也正在策划一个期刊,拟命名为《修身》,其实也是在贯彻我们的理念。并且我们还提出了20个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词,里面包括:宽容、自信、正直、尊重、仁爱、公正、诚信、勇敢、坚毅、勤勉、合作、节制、感恩、敬业、身心健康、合情合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爱社会、爱国家等。我们是想通过这一切时时提醒学生该怎样做人。学生需要人文关怀和教育。
记者:您给我们介绍了在帮助学生“做人”方面,北京自修大学所做的努力,那么在帮助学生“做事”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苑校长:大学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创造知识。但是我们今天的民办大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受学生的需求,创造学生满意度。我喜欢把学生比喻成顾客,现在都说“顾客是上帝”,既然是顾客就有需求,作为学校需要去了解学生这些需求,然后尽全力去满足这些需求,最终回馈给学生“满意度”。
记者:学生的需求是多样的,怎样做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呢?
苑校长:抓“核心需求”。归根到底学生的“核心需求”就是“就业”,怎样最大限度的满足呢?首先,我们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务体系,中国文化书院是我们的主办方,书院汇集了中国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众多泰斗级大师和著名教授学者,同时书院拥有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国内外的百名著名学者教授担任导师,具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宝库,是北京自修大学的宝贵财富。
同时我们和许多优秀企业都有合作,在我们应用技术学院开设了一些很有前景的专业,比如:旅游酒店管理、汽车维修和销售管理、珠宝专业、物流专业、高级实用软件工程师专业以及商务韩语等专业,聘请有企业背景的专家学者给学生讲授来自企业的一线经验,并努力的向企业推荐,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早更好的融入社会。比如北京大学新北高教育科技集团、首都旅游集团等优秀企业,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平滑过渡。
我们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大纲,并确定了六个管理主题,其中主要涉及到,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学校的管理由数据和事实驱动、对流程的关注和管理、主动管理、无界限合作、对完美的渴望对失败的宽容等方面。
记者:我了解到北京自修大学提出了一条“三次提速”的育人理念,您能具体给我们描述一下到底是一个什么含义吗?何为“三次提速”?
苑校长:第一次提速指的是通过科学而又严格的管理和教导,教师贴近学生,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学生从一名中学生成长到一名大学生,实现第一次提速;通过完善而卓越的教学管理体系,科学而富有匠心的学科设计,给学生丰富的思想和知识营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实现第二次提速;通过学校拥有的庞大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通过企业家、各界成功人士在校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并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从而成为一名具有高品质、高素质,有一定社会资源积累的适应型人才,实现第三次提速。同时我们还对我们的毕业生进行毕业跟踪服务,对其进行持续培训,长期给予职业指导。我觉得这是符合学生实际,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学生的反响都还不错。
采访后记:采访苑校长之前,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疑问,这次采访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因为在此之前,我和苑校长素未谋面,在网上也未能查到关于他的详细信息,相反对于“北京自修大学”却是早有耳闻,因她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北京自修大学被教育部中央教科所等单位评为2004年人民满意的民办大学)。“是怎样低调的一个人?”我在心里琢磨这个在荣誉面前保持沉默的人。职业习惯让我忍不住想当面和他沟通,亲自听听他向我讲述一个校长眼中的“北京自修大学”,讲一讲他的治学、治校理念。我们的谈话很简短,因为我知道对一校之长而言,时间极其宝贵,不忍心过多打搅。当然,我所了解的也许只如冰山之一角,而更多的需要我也需要大家在以后的时间去发掘,很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了解更多…… (记者 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