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我受上海市教委的选派去筹建中的进才中学担任校长,这是我一生中个人意愿和领导指派相吻合的一次难得经历。一所新学校,一个新挑战。9年里,我与进才师生朝夕相处,情系一脉,我的思想历程与进才的发展历程互相印证。现在,由于年龄的关系,我从校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有责任对这9年的办学历程,对进才的文化特质作一下梳理,这并不是对我个人作评价,而是对一所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最快时期孕育而生的学校的办学思考。
文/袁小明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当然这里所谓的思想,不能作名词解。作了名词解,被冠以了某某人的教育思想,那要求可高了,且不说这思想应该深刻系统、自成一体,而且要具有理论品质,要能证实而不是证伪。当代人物中除了毛泽东的理论,被冠以毛泽东思想外,其他人则少见。
然而,作为动词的“思想”即思索,我们这些凡人倒是健全的。喜欢思想且当这种思想一以贯之地赋于实践的时候,它便使这种实践表现出它的基本品质——理性实践。理性是实践之魂,实践是理性之身。有人“誉”我理念超前,言下之意实践尚欠。其实,当校长,尤其是中国的校长决定了他只能是教育实践家而不是教育理论家。由于不时地在实践中思想,因此,这种思想往往带有即时性、反思性、建设性和系统性,也因此兼有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进才的最早思索始于1995年12月至1996年4月,即从我向上海市教委提出去进才任职申请,到1996年4月市教委给我任职通知这段4个月的时间里,这是进才办校的原始思想期,其中核心的思想成果有3个。
一是明确了进才的办学宗旨,即“创办进才中学不是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而是在一个微观的或者说具体的领域实践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它主要回答为什么办进才?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两个问题。这段话中否定一般意义上办学,并强调实践。
二是提出了进才办学方针:科研领先、教学从实、文化立身、后勤助动。方针涉及到方向、目标和做法,它是由办学宗旨派生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科学精神和科研实践,科研领先体现了理性实践的品质。“教学从实”中的“实”是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从实”的对立面是“作秀”。“文化立身”表达的是这样一个理念:学校的特质由学校文化所决定;进才以其文化来确立和表现它自身的特征。后勤助动则是对后勤保障的发展。
三是形成了未来进才的学生观和学生教育及管理的原则。办教育不能没有教育观,与教育观最相关联的则是学生观。学生观是学校对其教育对象——学生的地位,作用或者说价值的一种认识。进才的学生观有三句话: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的人格理应得到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即尊重学生的人格,进才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动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进才提倡尊师爱生,并通过教师的行为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这三句话透析出了一种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原始思想有着根本的重要性,它规定了进才教育实践的基本立场,行事原则和发展方向,后来9年的办学历程就是在这些原始思想指导下展开的,其中主要涉及到学校工作的3个方面:学生教育与管理;课程、课程实施及课程建设;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
学生教育与管理
从进才的学生观出发,很自然地演绎出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上的6个基本做法:1.倡导并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教育制度;2.提出并建设进才教育场;3.开大两扇门;4.确立德育的两重价值和三条途径;5.警惕对学生的师源性伤害,增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暖记忆;6.学生工作的重心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进才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校里,学生不是单纯的受教育者;学校是一个教育场,场内的人与物都应具有教育影响力;学校所要做的是不断地优化教育场,使人人表现出高尚的人格并影响别人,人人又都从中受到启发、熏陶和教育。多年来,我们怨于德智相对立现象,其实,教育中并不存在脱离智育、体育等的孤立的所谓的德育,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力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时空中的,这个全时空的教育就是教育场。
教育场的理念也使进才人不只是通过教书而育人,而是使进才日常行为大到发展规划的制定小到拾起路边的纸屑都具有教育价值。由于教育场还涉及到家长、社区甚至来宾,涉及到学校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因此,教育场也就成了文化场,在建设教育场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化立身”的作用,并在“文化立身”的过程中提炼师生的精神品格。
进才是寄宿制学校,相对比较封闭,开大校门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学校的责任。从建校的第二年起,进才就在安徽大别山、社区敬老院等地建立起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有一个年级几百号学生去大别山农村,住农家与农民交朋友,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懂得生活、懂得农村和农民。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无法获得的感受,不管各人的感受有所不同,但由此而产生的影响力是存在的。
让孩子走出国门了解世界是进才开大的又一扇门。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走向世界各地,吸收不同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世界意识、适应全球化竞争,是我们贯彻德育的另一块基石。早在1997年,我们就参与AFS项目,成为上海首批AFS交流学校,并成为该项目在上海实施得最成功的几所学校之一。2002年进才又成为中国政府该项目中方接待学校,让国际学生到进才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1998年,学校力主中法两国政府文化交流项目法语班落户进才,开辟了进才中学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新局面。经过短短7年努力,目前进才已先后与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娜威、巴西等国家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或交流关系。
9年中,进才坚持德育的双重价值,认为良好道德的形成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需要。这个认识十分重要,事实上,如果认为德育仅仅是为他人为社会所需,那么学生对这种德育过程的感受就会以煎熬和痛苦为代价,这很不利于良好道德的自觉形成。毫无疑问,高尚道德的养成也是个人自己的需要,是一个人获得他人尊敬从而体现崇高的生命价值的需要。
与德育的双重价值相对应,这些年进才还摸索出了学校德育的三个基本途径:认知、行为规范和情感体验。
认知途径 即通过教师的教而让学生通道义明事理,其主要教育形式是“讲”,由教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德育中讲道理很重要,比如,诚信是当前德育中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具有诚信的好品行,就应让他懂得一个人为什么要讲诚信,它对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好处。不能忽视德育中的认知途径,我们需要把人类丰富的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
行为规范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既要有待时日,还要靠由外界而促使的自我约束,使学生自小养成必要的行为规范,养成不损害他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不过,规范教育大有讲究,一是规范的出发点,不应该是为规范而规范,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美德从而提升其生命价值,即对学生作规范要求的出发点是关爱;二是规范要讲究难易度,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要以可规范性为依据。进才中学提出“以教师的行为规范规范学生行为”,不仅表达了对教师德育的要求,也表达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目标选择;三是讲究规范要求的层次性。在文明社会里,人有许多行为需要规范,但大多数规范的达成不是靠强制性要求。一般来说,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可分三个层次,即影响性规范,劝喻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影响性规范是指学生通过某种环境影响而形成的规范。劝喻性规范是指给学生讲道理使之听从而达成的规范;强制性规范是一种由纪律约束来形成的规范,即使是强制性要求的规范,不同场合要求也不一样。
情感体验 学校德育的最核心部分是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及其教育所决定的。传统的学校德育往往从既定的目标出发以说教和纪律来约束、拨高学生,却无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生命世界。然而,人是有情感的血肉之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体察离不开情感体验,并从中形成对其生存环境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对策,从而影响其道德水准。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始于他在家庭和学校的情感体验,深化于他的被关爱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情感体验的个性特征,事实上,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不会一致的,因此,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及德育价值最大化在于它的个别性,即对具体对象的真切而有深意的关爱。因为只有那种一对一的关爱才会在得到关爱的学生心中镌刻下难忘的记忆,也只有这种“暖记忆”才能产生道德优化的作用。当然,情感体验不是被动的,学生由情感体验所产生的道德优化过程必须在现实中加以完成,这也就是我们始终强调德育的实践性的道理。
从进才的学生观和教育场理念出发还会引伸出德育的“双重心”主张。所谓“双重心”是指学校德育的重心不仅在学生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成人。学校的党政工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提升教师道德素养的责任。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总是正面的,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一些不经意言行会造成对学生的身心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师源性伤害。在提倡师道尊严的时候,师源性伤害常被忽视,却又被现代教育所不允。揭示师源性伤害的存在和危害是进才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又一个必然结果,它有利于端正教师的教育行为,提升教师的工作价值,更有利于建立能体现现代教育品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改革说到底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教育意识的革命,必然会涉及到各种关系的调整以及制度上变革。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内涵得以扩展,服务学生的意识开始滋长。2003年,进才着手制定学生服务手册,让学生从进入进才的第一天起就能感受到这种服务的存在。
课程、课程实施及课程建设
从1996年9月进才诞生的那天起,我们便不时听到外界以称颂进才硬件一流而流露出的对进才软件的担忧,这不能不促使我们思考这座硬件一流的学校的软件建设问题。软件包括许多方面,主要的是人和事。关于人即通常所说的教师队伍建设要做的事很多,却又不能就事论事地做,不能为队伍建设去抓队伍建设,重要的是要考虑怎样做,从何做起。显然,从课程建设做起,会产生聚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于事,学校的事情很多,其重也莫过于课程改革。课程不仅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而且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由于课程具有可规划、可操作和可评价的特性,课程资源又十分丰富,因此课程实施和课程建设理应成为学校软件建设的重中之重,抓课程建设不仅符合教育规律,而且能对学校的发展起到统率作用。
根据进才的办学宗旨和办学方针,在课程方面,进才9年里主要做了以下5件事:1.建设三类课程,做到必修课、选修课、学生自主设计课程(研究型课程)共存,并以学生三院,学生社团承载和拓展学生自主设计课程;2.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建立三年一以贯之的课程体系;3.确立艺体课程的主课程地位;形成具有现代教育特征的教育质量标准;4.完成课程的制度性建设;5.倡导变讲课为教学,通过教学改革保证并提升课程改革的成果。
课程建设虽然重要,但它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做起来很艰难,做些什么,哪个先做那个后做都要想清楚巧安排。进才9年的课程建设实践,设计并落实好必修、选修和研究型等三类课程具有基本的重要性,重点是选修课的建设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传统教育哺育了一批又一批以教书为职业的教师群体,很多人书教得好,但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较差,不少教师开不出选修课,开出的选修课不是必修课的延续或加深,就是与培养目标相脱离,不受学生的欢迎。为了增强教师们的课程意识,提高他们的课程开发能力,我们用了3年时间在学校教育处的统一规划下,以教研室为单位通过边学边干的办法设计出了富有进才特色的课程框架。接着又用3年的时间,在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的同时,使已有的选修课逐步走向成熟。进才十分重视艺体课程,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只有艺体课程才是人自身需要的,艺术陶冶情操,体育强身健体,重视艺体课程既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1997年,进才开办不到一年,着手建立学生科学院。有人说这是作秀,殊不知,这是我从教训中走来的结果。我在大学三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清楚地看到了大学生们低下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许多大学生在学校读了十五六年书,却没有研究的经历和体验,到临近大四毕业时,连一篇学士论文也写不好,不是拼就是抄,既没思想,又没激情。这些人毕业后进中学当老师,其充其量也只能教书,教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想而知。在进才建立学生科学院,让中学生早些接触实践感受研究,就出于此意识。成立了学生科学院,我们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才领先一步,“依托学生三院,遵循自由原则,纳入课程管理,实施学分评价”的24字方针与政府在研究型课程中所推行的做相一致。2002年,我们又引进了“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对研究型课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使这项颇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又有了新的生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科学院的建设成功鼓舞了进才师生,之后,学校又相继成立了学生人文学院和学生艺体学院等“学生三院”。通过学生三院7年的连续努力,进才的学生学会了观察,他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研究,在研究中寻找答案。从问题的提出,到答案的形成,这个过程极其宝贵,学生从中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获取得的体验,又在相互合作中感受新的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进才与其他的学校一样也面临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但进才同时知道,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上,学校有责任坚持教育方针,引领社会理解教育按教育规律办事。升学率不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教育质量由教育的内涵而规定。“提高教育质量”这个命题,包含着三个意义,一是要明白什么是国家和人民所要的教育质量;二是要弄清楚通过怎样的手段和做法提高教育质量才是科学的以人为本的;三是教育质量的高低应该由谁来评价,通过怎样的途径来评价。在教育质量问题上,我国当前的认识显得混乱,其中有社会就业家庭利益等方面的原因,也不乏一些地方官员把他所管辖的学校的升学率与他的政绩联系在一起的原因,这件事十分可怕,从一定程度上说,素质教育至今难以深化和推进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2000年,经过近4年的思索,进才提出了反映学校教育质量的十大指项及其相关的指标,这十大教育质量指项是:1.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基本课时数。2.学生学习的状况和成绩。3.学生毕业后所能进入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4.学生在高中阶段预修大学课程及所获的学分。5.学生身体状况和体锻技能。6.学生在校所获得的艺术享受和艺术教育的状况。7.学生基本道德修养及道德价值判断水平。8.以可测的方式对劳动技能所作出的测评。9.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数及实践能力。10.学生所表现的研究能力,即在研究性学习或主题研究学习中的表现及成绩。这既是学校对社会的承诺,也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为了落实这些指项,学校制定了反映这些指项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措施,并形成了《上海市进才中学的教育质量体系》以及用于学生学习评价的《进才中学学生评价手册》《进才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手册》《进才中学学生艺体评价手册》等。我们力图通过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质量观,来引领我们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对社会对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质量承诺。9年来,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进才要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质量标准,只有这种教育才能引领我们的教育改革,使学校能在素质教育的轨道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才能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并最终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经过努力,进才的三类课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而将这种建设发展到制度性推的阶段。2002年,进才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始新的突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实行免修制;打破年级界限,实现跨年级选修制;建立高中与大学课程的衔接机制;全面推行学分制;使改革的重点逐步由“教”向“学”转移。同时进行“变讲课为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
相比起课程建设和学生工作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的现代品质比较薄弱,管理理念和行事方式与现代学校相差甚远,因此,进才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十分重视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建设。为了将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管理转变成以制度规范为基础的管理,进才甚至不惜代价,采取了“全体卧倒,重新应聘,定岗定人,全新推进”的做法。
进才的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主要有5个方面:1.倡导管理新理念;2.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凸现“轻管重理”的管理原则;3.建立和实施二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4.调整管理机构,建立符合现代学校制度的新的管理构架;5.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我们知道,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学校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保障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由于管理对象归根到底是人,所以在推进管理改革过程中所暴露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的矛盾往往“量多质高”。这是两种教育及其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的反映,不是所谓领导与群众的矛盾。
进才9年的教育现代化实践,从一定意义说是一场学校的从理念到行为的重构,其在管理上的目标是校本化,包括接受新的管理理念;改变粗疏的管理制度;建立学校自主管理模式;在明确学校功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效能;形成管理文化和管理机制;以及以电脑网络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进才要建立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教育,当务之急是在制度上保证学校有一个最佳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使其具有自我约束、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机制。2001年,我们在对过去5年学校各项事务整本清源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的第一部《法典》,使原先粗疏的制度比较精细和系统。《进才法典》的最主要特点是以“进才基本法”为出发点来制定其他的制度性规范。《进才基本法》共有11章,包括总则;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办公会议和校务委员会;职能部门;教师;学生;进才教育与社会;学校经费保障;校训、校旗、校徽、校标、校刊、校歌;以及附则。进才基本法是纲,纲举目张,以基本法为准则,各法内容协调一致,上下联系,自成一体。
进才学校管理所表现的文化特征有力地映衬着进才整个学校文化,也为文化立身作出了注释。作为一所新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特别重要,因为决定学校的特质使其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是某门学科,而是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文化基因的形成,二是基因的传承和优化。
现在,可以作进才文化基因的有这样几个:1.精品意识。进才提倡师生树立四个意识:“生本意识、主体意识、精品意识、发展意识”,其中精品意识是进才特别强调的,其内涵是“追求精品、贡献精品和享受精品”。精品意识的养成能使进才的物化环境和人文环境达到最佳的育人状态。2.不一般思想。不一般思想首先在进才的办学宗旨里指出,后来被演绎到各个方面,其内涵是“以不一般的思考,通过不一般的努力去达到不一般的结果”。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思维特性,这种思维具有反思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有利于推进事物的创新。作为思想文化基因的存在将会极大地影响未来进才的发展。3.以木石材质构成的校园环境。4.文字语言的传统性特征,特别是在校训、校歌、学校警言等重大的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字表述上讲究汉语言的传统性。5.刻意建立的传统做法和纪念日,如4月19日的教育教学开放日,6月18日的毕业典礼,每年一本《进才年鉴》,从进才开办持续至今的《进才人》报等等。文化基因的形成不容易,传承和优化则更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办学的内外环境,特别是制度环境。
问题与前瞻
在对中国基础教育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思索中,进才形成了两个基本认识,一是新校老校各有优势,进才不必因为其年轻而示弱;二是当国家确立起素质教育立场的时候,就意味着新的起跑线的建立,于是,谁认得清方向,抓得着机遇(机遇是财富是动力),谁就有向前冲刺并领先达到目的的可能。
可被进才称之为发展机遇的有以下7个:⑴及时争取上海市重点中学的地位;⑵当教育产业概念在中国的形成,及基础教育国际进程的加快时,进才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及时成立国际部,并利用机遇做大做强国际教育;⑶及时接收建平实验学校的智优学生的教育实验项目,成立实验部着手“类教育”实验;⑷认识规划,抓紧做好各项准备,迎接实验性示范校学校的评审;⑸以申博接待为契机,不断扩大教育的国际交流和承担国际接待活动,扩大进才在国际教育中的影响;⑹积极参与国内基础教育学术活动,争取进才中学在国内基础教育中的地位。⑺积极参与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讨论,提高办现代教育的自觉性。
当然,进才既然要以其自身的力量来实践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为己任,那么,它必定把自己置于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国家与个人以及理与利的矛盾甚至旋涡之中。这没有什么不好,进才本来就准备担当起回答在微观或具体的领域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矛盾和困惑的,那么,在进才出现的问题就有其财富价值。这些问题有:
⑴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学校首先完成。
⑵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的完成取决于学校的制度环境,因此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时候,有三“主”,即政府主动,学校主体和学术界主导。
⑶在学校的现代化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动力与阻力共存,因此,它始终存在着三种可能:前进、止步与倒退,其前进的态势只能是螺旋型上升的。
⑷学校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德育、管理、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都必须同时跟上,人、财、物都要相应地关注,因此,它具有相当大的艰难性,从而在时间上表现出持久性。
进才几乎在学校的各个层面推进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必然地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现代化之路,这些问题总会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