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4日电(记者季明宗焕平张乐)一出由留学归国人员担纲编剧、反映自己生活的话剧《动心》曾在上海进行演出,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演出并没有引起太多留学生的共鸣。
《动心》演绎了留美学者方杰为治理家乡母亲河,不顾妻子苦劝,放弃美国的事业,带着新技术回国创业的故事。剧中主人公在回国之后,面临着与妻子长期分离的考验和煎
熬。
两年前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目前正在上海工作的刘华英评价说:“故事很感人,但情节有些落入传统思维,已经不能反映最近回国的这几批‘海归’们的实际生活了。”
“海鸥现象”是人们用来比喻定居海外的留学生夫妇因一方回国就业,另一方不得不奔波于两国之间,以求家庭团聚的现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许多旅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就因此而犹豫是否应该回到中国,还有许多已经回国的则因患上“海鸥现象综合症”而苦恼。
上海捷华通讯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华对这种苦恼深有体会。1998年,张启华带着智能电话系统技术从加拿大回国创业,同时也开始了与妻子分居两地的生活。张启华说:“当时我告诉太太自己就象只风筝,只要你一收线我就回来,谁知这一放就是7年。”
7年来,张启华每年在加拿大居住的时间从8个月慢慢减少到4个月,而去年他甚至有10个月一直呆在中国。“国内业务的不断发展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张启华说,“当然,发达的现代通讯技术也部分地缓解了我们分居大洋两岸的沟通问题。”
曾经在美国生活10年的陈瑞凤则在决定回国之始就拒绝了“海鸥现象”。去年年初,她回国出任上海医药集团国际部副部长,和她一起回来的,还有她的先生和两个孩子。
“现在国内的发展势头这么好,没有必要再因为一些不必要的担心而让自己的家人忍受分离之苦。”陈瑞凤说。其实她决定举家搬回中国居住还有另一个原因——让自己的孩子不要丢掉中文和中华文化熏陶,在美国的中文学校里,陈瑞凤的孩子花了两年时间只学会了10个汉字,这让他们忧心忡忡。
据去年年底全国青联海外学人工作部所作的调查显示,多数留学生并不希望在具有相同留学背景的“海归”人群中寻找伴侣,而且男性比女性更不希望自己的爱人有留学背景。有伴侣的留学生中70%以上两地相隔,至于相思之苦,大部分人选择忍受。
上海市人事局国际交流合作处黄渭茂处长说,随着近年来留学低龄化和留学生回国潮这两大趋势,在海外结合的留学生在所有留学生中的比例正在逐渐下降,即使是已经一起定居海外的留学生夫妻,也开始慢慢接受人才的国际化分布观念。“因此‘海鸥现象’或许会成为一个时代中国留学生的印记而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