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一直都是好学生,在市级重点中学是学习尖子,名牌大学对他来说志在必得。
2001年高考,于晨报了复旦大学,但失之交臂,被二批次的一所本科大学录取,学习材料专业,“当时虽然不满意,但觉得复读不合算,就勉强接受了。”于晨说,“更何况,比我分数高的还有很多落榜的。”
在大学,于晨渐渐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考大学的时候对专业什么的也没有概念,但读了之后发现自己很不适合学材料这样的工科专业,而且工科特别累,就业形势也不好,就想读经济管理。”
读到大二的时候,学校有一次到德国作交换生的机会,于晨顺利地来到了德国,“当时很兴奋,觉得又有了一次机会,可以弥补一下高考的损失。”
由于德国的大学特别在意留学生在国内的专业,于晨在德国不得不继续攻读与材料相关的机械工程专业,但他对这个专业着实不感兴趣。
为了转学校换专业,于晨只用了两个月就过了语言关,通过了语言考试,就在他欢欣鼓舞地要去换专业的时候,一项留德审查的规定又让他泄气不少。
在德国学习了半年多,专业还是没换成,考虑到自己的未来,于晨横下一条心:回国重新高考。得知于晨的这个决定时,家人、亲戚分成了两派,一派极力反对,好在父亲很支持。“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尊重他的选择。”于晨的父亲说,“人一辈子一晃就过去了,总得有个目标,应该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就这样,2003年9月,于晨走进了高考复读班。
因为想读经济管理类的专业,于晨这次选择了文科,这对原本学理科的他来说的确是一次挑战,“当时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也不知道自己的水平究竟如何。”但几次考试过后,于晨渐渐有了信心,“复读的时候没想别的,就是想提高成绩,考上喜欢的学校、喜欢的专业。也没想过考不上该怎么办。”
一直都很自信的于晨在等待录取通知的时候却紧张了起来。录取的第一天,中国人民大学开通了网上查询,于晨早早地就上网查询,但结果却显示没被录取,“当时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想想自己费了这么大功夫却换来这样的结果,非常伤心。”于晨不甘心,过了会儿再次查询,发现显示的名单是艺术类的,而自己在后面的名单里。
“可能有人会对我的做法不理解,但我觉得自己这样复读很值。”于晨说,“专业对我来说很重要,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很痛苦。我觉得就应该看准一个目标走下去。为了喜欢的专业怎样付出都值得。”(记者: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