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研究生教育 北大贺卫方为什么对招生愤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9 14:49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单纯追求研究生的数字,那很容易,多招一点就行了。问题在于,这么多研究生怎么培养?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学术资源 研究生培养是件严肃的事情,它不能容忍那种浮躁的心态,也不能容忍那种片面追求数字的面子工程。按照时下的说法,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了
就在全社会的神经被高考牵动的时候,一位北大教授停招研究生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 6月24日,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网上发布了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贺卫方这样解释停招研究生的原因:现行法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设计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考两张综合卷涵盖多达10门课程。这种打着对考生全面考查旗号的做法实际产生的后果却是削弱了考试应有的专业偏向。 因为对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设计心存不满,于是干脆就不招研究生,贺卫方看来脾气不小。 不知道是否巧合,就在不久前,北大法学院另一位教授陈瑞华关于研究生考试说过这样一番话:“堂堂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考试,竟然使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而把我们北大自己这么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这真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 质疑研究生教育的还不仅是北大这两位教授。前不久,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因不满研究生教育体制,愤而请辞。这位著名画家于2000年成为清华大学“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名,并成为该校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然而,陈丹青在清华大学5年的教授生涯并不顺利:因为过不了政治、英语这道关卡,他第一炉博士生“作废”,而且长达4年没有招到一名硕士生。 尽管对于这几件事情的评论褒贬不一,但大家似乎都认同这样一个事实:研究生的招生和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事实上,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反思一直就没停过,尽管现在发生的事件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但这些事情的发生,可能是问题长期堆积的必然结果。研究生招生考什么,研究生取得学位又要考些什么,这只是一些技术性问题,而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或许更值得探究。 从考生的角度说,为什么要考研究生?考上研究生的人,是否都有兴趣并且有能力在某一学科从事研究型的活动?一位中国科学院的教授这样说:“报考我的研究生的,有几个是真正想做学问?大部分都是为了找工作,大部分都是为了混个北京户口。”如果大量的人考研的目的性如此之明显,那么研究生的质量真的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从学校的角度说,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客观上,研究型大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研究生占相当比重,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研究生甚至要超过本科生。复旦大学一位领导认为,单纯追求研究生的数字,那很容易,多招一点就行了。问题在于,这么多研究生怎么培养?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学术资源? 不仅仅是一些大学在片面追求研究生比重,有些用人单位也一再抬高用人标准,有些单位甚至提出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下,“为找工作”而报考研究生恐怕不在少数。正是在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研究生教育发生了扭曲,背离了初衷。 的确,我们国家需要大量的硕士、博士,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还要发展,如果没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科教兴国也就无从谈起。同时,那些有志于考研的人,理应值得称道。追求知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件好事,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但是,研究生培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它不能容忍那种浮躁的心态,也不能容忍那种片面追求数字、大搞面子工程的情况。按照时下的说法,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也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了。(汪晓东)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