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早该刹的博士教育“大跃进”之风

http://www.sina.com.cn 2005/07/08 10:35  南方日报

  作者: 迅之

  教育部终于对中国博士教育“大跃进”表态了。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高校申报博士点加以控制,否则会造成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见昨日《人民日报》)在我看来,不是“会造成”,而是“已经造成了”。调查显示,我国每名博士生导师平均要带5.77名博士研究生,远远高于国外每名导师带2至3名学生的比例。这个数据还是相当保守的数据,在我
们身边的大学,一个博导带二三十名博士生的早就屡见不鲜了。

  美国博士教育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在看来,这个“最大”倘若不出意外,极有可能在未来数年内被中国取而代之。2004年我国博士生招生人数就已达到5.3万余人,而美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常年保持在4万人左右,因此,不到2008年,中国的博士教育规模几乎可以肯定“光荣”地跃居世界第一。

  其实,中国的博士教育“大跃进”暗藏玄机。举凡了解内幕的人都知道,成功申请到一个博士点意味着多少利益在手。或许谈利益世俗了点儿,但当你看见诸多高校为抢夺博士点殚精竭虑公关之剧,又目睹某些教授为求博导资格造书作文之烈,便明白其后岂是荣誉和职称可以承载得起!有了博士点,便意味着国家科研经费的划拨,意味着学校声名的上升,意味着校内一大批教授可以借此穿上博导的“皇袍”,要知道,这身袍子如果不出意外,几乎是可以穿一辈子的!

  与其说博士教育“大跃进”,毋宁说博士生导师评比“大跃进”。中国本土博士的数目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参差不齐;同样,中国本土博导的数目也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参差不齐。我们经常看见各省市官员们戴上博士帽,也听说过大学分管后勤乃至锅炉的行政人员成为博导。如若吴趼人在世,恐怕一部新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又将煌煌成篇。

  一方面贺卫方陈丹青这些知名教授们感叹招不到好博士,一方面博士生导师整体水平日见下降,以致上海交大发生9名博士生以“学不到东西”为由炒掉导师的事件,而且,这位导师还是一项国家863计划的负责人!可惜的是,评上博导对于许多人而言,居然意味着科研生涯的终结。在知识更新频繁的今天,博导便意味着一张护身符,它可以让导师们在过往成就的“故纸堆”上高枕无忧。

  于是,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在启功先生仙逝之后,学界发出再难寻觅大师的感叹了。博导之多,大师之少,嘲弄着中国学术与科研,要反思的则应是到底谁造就了如此窘状?大学里为何越来越难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急功近利之举明明白白,又为何在教育界以及学术科研界处处得见?

  教育部要控制博士点数量,有些亡羊补牢的味道,但毕竟让人看到了希望。不过,这到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我们需要的应是更多的反思与革故鼎新。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