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网络媒体新疆行 > 正文

新疆在辉煌与希望中奋勇前进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6 17:18  新疆天山网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成功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
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5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5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程,新疆更加充满希望。

  一、新疆五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总体实力明显增强。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自治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55-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83.6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9万多个,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能力。2004年新疆生产总值达到2200.15亿元,比1978年增长11.5倍,是1955年的57倍,人均生产总值11199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2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比

  1978年增长近20倍,是1955年的85.5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与1955年相比成数十倍、数百倍地增长。其中粮食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保持自给有余,棉花自

  1994年以来连续保持单产、总产、品级和调出量四个全国第一,啤酒花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四分之一,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甜菜糖生产基地。石油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二位,

  1990年以来,原油产量平均每年增加110万吨,增长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新疆已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自治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努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55年的

  54.4∶26.1∶19.5调整为2004年的20.2∶45.9∶33.9,三大产业比例日渐合理,产业结构层次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迈进。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建设资金,加强了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1978年至2004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1.1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就达3710.08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投资的47.1%。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对新疆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为支持新疆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根据新疆“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的特点,按照大农业的格局展开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克孜尔水库、和田乌鲁瓦提水利枢纽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和大批干支渠及其防渗工程的建设,使全区的引水量、水库库容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迅速增加。到2004年已建成水库487座,总库容达到78.06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达到4249千公顷,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完成了农村人畜饮水改水防病工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条件。交通、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相继建设了连接内地的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北疆铁路以及兰新铁路复线等,正线运营里程已达2998.5公里,是1978年的1.9倍。公路建设目前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脉络,连接区外和周边国家的交通运输网,公路通车里程由1955年的8820公里增加到现在的8.65万公里。特别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乌—奎高速公路的建成,标志着新疆公路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航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65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已达11万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邮电通信建成了覆盖全疆的光缆干线,完成了亚欧光缆新疆段工程,初步形成了程控交换、光纤通信、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完整的现代化通讯体系。到2004年,全区固定电话数达到522.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89.4万户。电力工业迅速发展,以电源建设和扩大电网覆盖面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骨干电厂,发电量由1955年的0.55亿千瓦小时增加到现在的244亿千瓦小时。

  (三)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自治区依托丰富的水土、光热、矿产资源,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开发成效显著。50年来,自治区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加快水土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2004年农业总产值达到750.68亿元,比1978年增长6.3倍,是1955年的17.2倍。粮食总产达到828.53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是1955年的5.6倍。棉花总产175.25万吨,比1978年增长30.9倍,是1955年的69.8倍。肉类总产128万吨,比1978年增长14倍,是1955年的19.1倍。特色林果面积发展到1004万亩。同时,利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纺织、食品加工业,加快了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的转变步伐,纱产量由1955年的3700吨,增加到2004年的25万吨,糖产量达到30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到2004年全区资产在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24家。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成果累累。相继建成了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到2004年,原油总产已达2228万吨,比1978年增长5.3倍,是1955年的676倍。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发,石油化工得到较快发展,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现已达到原油加工1220万吨、乙烯25.37万吨的年生产能力,石油和石油化工工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步伐不断加快。煤炭、铁、铜、黄金、钾盐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均排在全国前几位,找矿潜力巨大,其中煤炭资源预测储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预测量的40%以上。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2004年钢材总产达233.06万吨,比1978年增长33倍,是1955年的352倍。铜、铝、黄金生产从无到有,也达到一定水平。

  (四)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坚持“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方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积极开拓中亚、西亚、俄罗斯、东欧市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区与世界上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0个。拥有国家级开发区3个。2004年全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6.3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39倍。从1992年至2004年,我区成功地举办了13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乌洽会”已成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国家颇具影响的经贸盛会。

  (五)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稳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流通、外贸、价格、金融、财政等方面的改革,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经济体制框架,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在全区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坚持实施扶贫开发措施,确保了我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不断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一大批国有中小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搞活,真正走向了市场;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了机制,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组建和完善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逐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和行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建立健全就业、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使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在更大程度上使广大城乡人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和加强。

  (六)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帮助下,新疆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1955年自治区成立时,全区专业技术人员不过一万多人。为了适应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新”战略,大力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国有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接近41万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49年全疆仅有1所高等学校,各类中等学校11所,小学1355所,而且学校的校舍简陋,办学条件很差。全疆90%的人都不识字。2004年,新疆共有各类各级学校865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8所,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3所,普通中学1965所,小学5451所。各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总数43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54.7万人,占全区在校学生总数的58%。全区已有71个县市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其中对56个县、205万贫困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6.32%,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国家从1989年起,实施内地高校支援新疆高等教育计划,已为新疆培养1万多名少数民族本科大学生。从2000年起,国家投巨资在内地12个发达城市举办新疆高中班,2004年在校生已达5600人,2005年再增加13个城市,增加招生3115人,办班学校由2004年的15所增加到35所。2004年,自治区参照中央在内地举办新疆高中班的模式,在区内8个城市招收边远贫困地区农牧民子女上初中1000人,2005年计划招收3000人,从2006年起每年保持5000人的招生规模。这些重要举措正在有力促进我区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深受各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前,新疆没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没有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2004年,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9个,艺术研究和创作机构2个,公共图书馆81个,博物馆(纪念馆)23个。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2004年,全疆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3%,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2004年,新疆出版各种报纸3.39亿份,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38%,各类杂志1450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35%,出版图书8237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占40%。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进一步健全。2004年,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9087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98万人,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每千农业人口拥有的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乡镇卫生人员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200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2.5倍和17.9倍。2004年我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1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使用面积18.82平方米,分别比1981年增长1.4倍和2.1倍。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衣着消费由量的需求向质的提高和多样化转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升级换代明显加快;科技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0岁,延长到目前的67.41岁。

  (七)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以来,新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按照中央文明委和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加强了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和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创建”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2004年底,全区创建文明城市牗区、县、县城牘竞赛评比表彰活动已连续开展了十一届,先后有12个城市、9个区、9个县、8个县城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城市牗区、县、县城牘荣誉称号;已建成自治区级文明单位4066个、自治区级文明行业12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183个;有4个城市、20个县牗乡、镇、村牘、12个行业、24个单位先后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县牗乡、镇、村牘、行业和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在巩固中提高,取得了较大成绩,呈现出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活动丰富、工作深入、氛围浓厚、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改善、创建活动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的良好发展态势,对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区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八)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作出重大贡献。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疆的人民解放军十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揭开了新疆屯垦戍边史上的崭新一页。50年来,几代兵团人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坚持以屯垦戍边、造福新疆各族人民为己任,按照“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天山南北两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历经无数艰辛,在亘古荒原上开辟了一片片绿洲,建立了一个个农牧团场和工矿企业,兴建了一座座农工商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城镇,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来,在中央的关怀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4年兵团总人口达到256万,下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2044家企业法人和一批科教文卫体社会事业单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大学和1所农垦科学院,有国家级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大型联合集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兵团这种特殊组织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牢固树立发展是屯垦戍边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实施了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兵团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了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4年,兵团生产总值达到302.15亿元,占全区的13.7%,人均生产总值11835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特色农业和林果业、畜牧业快速发展,2004年兵团棉花总产87.78万吨,占全区的50%。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大力发展现代工业,目前已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众多的工业体系。在岗职工年均工资性收入11332元。17.6万户农牧职工从危旧住房搬入了新居。兵团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兵团作为“稳疆兴疆、守边固边”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屯垦戍边中,与各族人民结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关系。多年来,兵团始终遵守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兵团自组建起,在历次反侵略、反颠覆、反分裂重大斗争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成功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全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0年的发展,各族人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50年的发展,又为各族人民以胜利的步伐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50年的峥嵘岁月和辉煌成就,全区各族人民无比自豪、倍受鼓舞;展望未来前程,新疆更加充满希望。

  二、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成功实践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把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与新疆民族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日益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新疆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一切旧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我们党和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1954年起,新疆相继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县。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掀开了新疆历史发展的新篇章。50多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运用,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国家整体利益与兼顾民族区域自治利益的关系,紧密结合新疆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自主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断健全民族工作方面的法制,完善同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规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民族区域政策法规,立足实际,着眼全局,使民族政策的制定、贯彻与改革的目标和进程相衔接,用政策和法律的力量,不断推动我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我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各族人民保持坚强团结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

  (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成长壮大。50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各种形式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时,少数民族干部4.7万人,目前,已达33.8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2%,是解放初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110倍;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6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6%;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从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规划和阶段性目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党校和干校培训、区内外挂职锻炼、异地交流等途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每年都有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党校新疆班、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少数民族干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进修班参加学习培训,强化理论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执政本领。自治区还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内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从1999年开始,自治区对在南疆四地州及一些边远少数民族聚居乡镇工作的民汉族干部,分期分批进行为期两年的脱产培训和异地挂职锻炼,学政治、学业务、学语言,提高他们的理论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目前已有3700名乡镇基层干部赴北疆地区和兵团挂职培训锻炼。在培养过程中,按照加快新疆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坚持政治标准第一,着力培养造就政治上十分坚强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社会实践和群众工作的锻炼,不断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新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并培养使用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正是由于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互相信任,并肩战斗,团结合作,共同带领各族群众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才使自治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稳定的崭新局面。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长期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散布的种种歪曲和杜撰新疆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历史的谬论,肃清他们所宣扬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使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人民遭殃,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从1983年起,自治区连续23年把每年的5月作为民族团结教育月,以月促年,常抓不懈,做到年年有重点,年年有新内容,年年有新发展,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富于时代特点的教育内容,广泛地宣传教育各族干部群众。通过长期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三个离不开”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成风气,全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新形势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区上下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与扶贫帮困、为各族群众大办好事实事、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把加强民族团结与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相结合,与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相结合,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相结合,不断使民族团结深入人心,落到实处。从1982年以来,自治区已召开了4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前,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自治区三级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73个(次)、模范个人1303人(次)。通过不断树立和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在新疆大地上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形成增进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当前,我区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是新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之一。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共同创造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未来。

  (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普遍尊重。民族文化教育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和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自治区成立50年来,通过颁布相关法规、条例和坚持不懈地宣传教育,充分尊重和有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在我区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落实,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电脑等也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各类教育事业中均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分别使用了七种语言进行教学。为保证教学需要,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根据各民族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政府还大力提倡各民族相互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在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培养“民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党和政府重视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保证了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文化、医药卫生、体育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在我区地方立法中,考虑到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情况,实行与汉族有别的特殊优惠照顾政策。

  (五)党的宗教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宗教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经验都深刻地揭示:必须站在国际政治斗争和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高度,认识宗教问题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努力做好宗教工作。多年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使各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新疆,各族群众可以完全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没有人因信仰宗教而受到歧视或不公正待遇,正常的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新疆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4万余座,其中伊斯兰教清真寺2.39万座,宗教教职人员2.9万人。依法保障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1982年以来,全区共恢复建立各级宗教团体88个,其中自治区和地、县级伊斯兰教协会79个。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旗帜鲜明地保护爱国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旗帜鲜明地反对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把加强爱国宗教人士的思想和队伍建设作为做好宗教工作的关键,在政治上关心他们,把爱国宗教人士作为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的非党基层干部来对待,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计划;坚持工作上支持他们,团结和依靠爱国宗教人士协助党和政府管理宗教事务,支持爱国宗教人士依法开展工作;坚持生活上照顾他们,在自治区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资金,对爱国宗教人士给予生活补贴。目前,享受不定期生活补助的有5761人,年均补助2074万多元。建立了自治区、地、县三级培训体系,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全区现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从2001年开始,由自治区负责对全区重点清真寺的8000余名教职人员进行培训,每年培训2000人左右,目前已培训了7000多人;其余2.1万名宗教人士,由地县两级负责培训,目前已培训了2.16万人次。这是建国以来我区对宗教人士进行的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培训。同时,组织宗教人士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新疆,宗教界人士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目前,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担任职务的新疆宗教界人士1731人,他们代表信教群众积极参政议政,并对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行监督。为了满足信教群众学习经文和宗教知识的需要,在新疆翻译、出版和发行了维吾尔、哈萨克、汉等多种文字和版本的《古兰经》等一批伊斯兰教经典,以及佛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的经典。坚持推广从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事务管理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从法律上保证了各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保障了正常宗教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了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障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团体的合法权益。各族人民群众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和发展经济文化而共同奋斗。

  三、新疆5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创造的。自治区成立5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经验,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新疆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是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样的真理,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新疆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就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可能有新疆50年来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大好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疆各族人民只有更加坚信和依靠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加繁荣富裕文明的新疆。

  (二)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新疆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基本保证。50年来,新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切成就,都是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取得的。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除了与全国相通的共性外,新疆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等都有着明显的区情特点。因此,既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新疆的历史、自然、区域、经济文化特点出发,制定符合新疆工作实际的方针政策、发展重点和目标任务。既要借鉴和学习内地乃至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和管理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套。无论是改革还是建设,都要根据新疆的条件采取切合实际的步骤和做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开拓进取。正是基于这样的正确认识,我们的眼光才比较开阔,思路才比较清晰。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制定的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是比较符合中央要求和新疆实际的。只有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新疆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开创发展和稳定的新局面。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经验。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伟大成就,十分鲜明地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各项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活力。新疆利用地缘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完全正确和行之有效的。新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争取后来居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确和行之有效的。这既符合我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造福于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四)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祖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培育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新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年来,在我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得到发展,以提高各民族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成效显著。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全区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活动结出丰硕成果,为我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实践证明,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大力弘扬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激励各族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社会政治稳定。新疆的历史一再证明,各民族团结就兴盛、就繁荣,分裂就动乱、就衰败。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始终是新疆的大局,是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证。

  50年来,为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我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收到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是新时期做好民族工作的核心内容。

  要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大团结,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团结的大敌,是分裂动乱破坏的根源。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反对民族分裂,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也是新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只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保持新疆稳定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才能取得反分裂斗争的伟大胜利。

  (六)坚持依靠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相结合,抓住机遇,加快新疆发展。新疆是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新疆的社会进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内地省市区和全国人民的帮助和支援。党中央历代领导集体都非常关心重视新疆的各项工作。建国以来,国家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边防巩固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调进了大批建设人才,举全国之力帮助救灾安置和脱贫致富。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更加大了对我区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投资支持力度。可以说,没有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的支持和帮助,就不可能有新疆今天的发展成就,也不可能有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更有赖于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帮助的同时,牢固树立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奋力拼搏,扎实苦干,才能实现新疆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新疆的未来前景光明,任重道远

  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央关于新疆发展与稳定总体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新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自治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使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200亿元,年均增长1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化水平显著增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各族人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使我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协调发展,争取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加快新疆发展,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始终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各族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从政治的高度、大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不断加深对新疆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的认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实施新疆发展与稳定战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快新疆发展,必须坚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变战略,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要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产品四大基地建设。围绕优质、高产、低成本发展壮大棉花产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增加棉花播种面积,不断提高棉花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粮食生产将通过增加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结构,努力把新疆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使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业种植面积达到1200万亩。继续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建成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工业。进一步加快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围绕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项目、罗布泊钾盐基地、克拉玛依500万吨炼化等重点建设项目,力争到2010年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能源生产基地、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和能源安全大通道,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重要的增长点;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努力实现煤炭资源深加工的规模化、产业化,最终建成全国重要的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特色轻工业,依托棉花优势发展棉纺工业,建成全国的优质纱、布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番茄、葡萄、红花、枸杞和果蔬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推进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领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优势领域和重大产业上取得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在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新疆具有向西开放独特的地缘优势。“十一五”期间,我区外经贸发展将继续着眼于全国对外开放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我区沿边沿桥开放的地缘、口岸优势,面向国外大市场,依托内地大后方,加强口岸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新疆建设成为国家面向中亚、西亚乃至东欧国家重要的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国际商贸中心。进一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鼓励外商投资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领域,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十一五”期间,我区将继续实施以政府为主导、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和发展名牌旅游产品,努力打造旅游精品,建设好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天池、喀什、吐鲁番等一批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精品旅游区。大力发展冬季冰雪旅游,努力提高我区旅游业的层次和水平。充分发挥我区地缘和口岸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开发合作,不断拓展我区旅游市场的发展空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继续加快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将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加快骨干工程建设带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交通建设要加快完善新疆与中、东部地区以及连接周边国家的运输通道,加快交通枢纽和干线网络建设,实现我区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力争到2010年,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铁路建设以新建和改造现有铁路干线为重点,加快精—伊—霍铁路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乌鲁木齐—阿拉山口的北疆铁路复线、吐鲁番—库尔勒南疆铁路复线工程和奎屯—阿勒泰铁路。到2010年,使新疆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280公里。民航建设重点完善乌鲁木齐机场功能,新建和改扩建吐鲁番、博乐、阿克苏、伊宁、喀什、库车等机场,到2010年使新疆民用机场达到18个。电力建设坚持电源与电网建设协调配套,抓好以哈密煤电基地、乌—昌煤电基地为主的火电建设以及一批水电、风电建设,进一步完善主网架结构,扩大主电网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全疆范围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平衡。同时,继续加快塔里木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建“绿色走廊”,造福南疆各族人民。进一步加大塔里木盆地南缘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沙漠化治理力度,坚决遏制沙漠化扩大的趋势。继续推进天山、阿尔泰山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保护荒漠植被三大生态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地做好退耕还林、还牧还草工作,不断改善绿洲生态环境。

  (三)加快新疆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把握住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统一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

  (四)加快新疆发展,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国内外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陲,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是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长期以来,境内外“三股势力”猖狂从事针对新疆的分裂破坏活动,妄图把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直接影响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严重危害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年来,全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严厉打击“三股势力”,粉碎了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各种破坏图谋,取得了反分裂斗争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有力地维护了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日趋复杂,境内“三股势力”活动依然猖獗。一些重点地区宗教极端势力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特别是利用宗教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十分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歪曲新疆历史、煽动民族仇视、鼓吹反汉排汉、宣扬“东突厥独立”的活动时有发生。当前我们面临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区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继续对民族分裂势力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持“主动出击、露头就打”的方针,有效遏制“三股势力”的活动空间。继续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进一步深化集中整治工作,强化乡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在治本和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坚持独立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把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广泛宣传“三个离不开”的政治观念,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和争创民族团结模范单位、先进个人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自觉地加强民族团结、军民团结、兵地团结以及各方面的团结,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凝聚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全力维护新疆社会稳定。

  (五)加快新疆发展,必须依靠全区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争创一流工作业绩。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加快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沿海和内地省区的差距,而且始终保持经济发展速度比周边国家快、人民生活比周边国家好的优势,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当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全面推进,新疆作为重点地区正在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各项事业呈现勃勃生机,显示出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加快新疆发展面临着极其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向新型社会的转变,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我区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新疆周边和境内外影响稳定发展的情况比较复杂,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工作难度比较大。在改革和发展中,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第二产业基础薄弱,财力增长不够强劲;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仍然比较突出,特别是下岗职工再就业、待业青年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任务依然繁重。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牢记党的执政使命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努力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牢记“两个务必”,继续发扬在艰苦条件下和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磨练不怕困难、艰苦创业的意志品格,保持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培养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态度,树立勤政廉洁、造福人民的人生追求,形成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影响和激励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排除万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努力创造出一流工作业绩,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共同创造新疆的美好未来。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同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谱写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