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精神左右西安事变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1 17:52 东北新闻网 |
待到1935年,张学良受南京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及蒋介石的命令,驱师大西北,督率东北军和西北军,参加“剿匪”战争,在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口号驱使下大打内战。 张学良出于良知,一向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同时也制约于部下东北军将领和士兵“打回老家去”的强烈要求,决心一试停止内战的努力。通过东北军内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的联系,于4月9日毅然独自驾驶飞机飞抵陕北肤施,力图与中共代表接触,会谈抗日救国大计。当日傍晚,在一座天主教堂里,与中共代表周恩来会见了。 张周二人刚一见面握手,张首先对周说:“我和你同师,咱们可以说都是南开的人。”周恩来一愣,说:“张校长怎么成了你的老师了呢?”张学良随即谈起如何受张伯苓启发,精神振奋,改变人生志趣的过程,然后爽朗地说:“我很感激张伯苓先生,我对他总是以师礼事之。” 历史总是会出现一些扑朔迷离的玄机巧运,谁能想到“张伯苓”这三个字竟会成为一次伟大变革的催化剂,给仍在春寒之夜凭空增添了许多温馨,给周张会谈增添了轻松和融洽,催生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对张学良来说,从人生观转变、到促成全国团结抗日,可以说无不与张伯苓有某种联系。 会谈持续到次日清晨4时,双方取得了共识,周张握别时,张学良以私人款项2万银元相赠,回西安后又向红军馈赠了法币20万元充实红军粮饷。 酝酿中的变革终于以暴力的形式爆发了: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的军事领导人张学良和杨虎城以兵谏的形式扣留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整个形势震惊世界,南京政府内部混乱了,分裂成两派。一派是以军政部部长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主张重兵进攻潼关、进犯临潼、西安。另一派是以宋美龄、宋子文和国民党元老为主的主和派,主张谈判调解,和平解决矛盾,解救蒋介石。 南京政府方面夙知张伯苓对张学良有影响,所以在诸多调解活动中,紧急电召张伯苓晋京,共商国是。张来京后,宋美龄和宋子文就央求张伯苓亲笔写信给张学良,这封信的内容未见外传,但可知不外乎是要求张学良以大局为重,悬崖勒马,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危机。这封信派由国民政府行政院美籍顾问端纳飞西安面交张学良。端纳曾经做过张学良的顾问。随后两宋也联袂飞往西安,直接与张学良进行面对面的斡旋。 西安事变危机的真正解决,众所周知,是张学良邀请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到西安,与囚禁中的蒋介石会谈,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达成某种妥协之后才得以和平解决的。张、杨宣布释放蒋介石,中国渡过了一次难关。遗憾的是,张学良为表白自身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毫无一己之私,没有听从周恩来的劝阻,毅然跟随蒋介石回南京“认罪”,遭致终身软禁之灾。张学良不愧是一条英雄汉子,但从此从中国政坛上销声匿迹了。 纵观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张伯苓的两位真假门生周恩来和张学良作用巨大,张伯苓像一条无形丝线,把中国近代史中的两位英雄人物联结到一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