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对十岁神童上大学的忧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2 10:28 华夏时报 | |||||||||
日前,全国高考最小的考生、辽宁省盘锦市10岁神童张炘炀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录取,他将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但是,在为张炘炀高兴的同时,更多的是忧虑。 中国科技大学从1978年开办少年班至今,学校对少年天才的学习、生活进行研究后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只有在自然学习负荷下成长起来的“小大学生”,才有可能正常发展。在
据说,张炘炀由父亲张会祥前往天津陪读。因为按照张父的说法是,张炘炀毕竟还是个小孩子,自制能力比较差、好动,无法独立生活,平时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之下才能学习。有父母的照顾,张炘炀的大学生活就有了依靠。但是,大学和中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大学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地方,只能依赖父母的“小大学生”显然不能算是真正经历了大学。 更大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模式化的批量生产,单个接收特别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种挑战。不久前,14岁考入沈阳工业大学的王思涵临近毕业之时,因多门功课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陨落,固然有个人原因,但学校没有针对王思涵的个人情况制定详尽周全的培养计划,而是采取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群育”的教育模式,也是重要原因。此前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负责人承认,像张这样年幼的学生,该校第一次碰到,没有经验。如果该校也对张?炀进行“群育”式的教育,那么张炘炀的大学之路就不可能一帆风顺。 我们不能说,张炘炀会重演王思涵的悲剧。但是,王思涵的悲剧至少应该引起关心张炘炀的人们的思考,国内高校在招收“小大学生”时应慎重从事,学校要有跟进措施,给孩子提供一个过渡环境,确保其能在大学中很好地学习与生活。(作者:方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