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高学历无须对社会贡献大 如何看博士街头乞讨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4 11:32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顾佐

  “博士乞讨”见诸报端后,见到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全是批评这位博士“缺乏责任心、自暴自弃、消极遁世”等等,有的甚至说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这种很刻薄的话。后来总算看到一篇文章,以198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苏联青年诗人布罗茨基的经历为例,呼吁舆论“放‘乞讨博士’一马”。布罗茨基是否“沉湎于自己所营造的精神虚
空之中”,不必深究,但是他1964年3月曾以“不劳而获”获罪,被判处5年流放,却是事实。判罪的依据是1961年5月4日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的一条法令,即《强化与那些逃避社会有益劳动的人和过反社会寄生生活的人的斗争》。可是这世上获诺贝尔奖的人能有几个?万一“乞讨博士”以后并不能获得类似的殊荣,人们现在不放他一马,是否就正确呢?

  以我的老生常谈,评论家们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主要还是缺少平常心。以平常心看人论事,就不会如此偏颇,更不会出现有些评论常常出现的浮躁与浅薄。

  以平常心看“博士乞讨”,我首先觉得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一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无法想像的。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岗位,适合你干你愿意干得干,不适合你干你不愿意干也得干。但是作为一个人,他的个人选择,哪怕非常合情合理,都被一概抹杀。这样比较起来,谁看不出这种变化的时代意义?现在,人们看到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卖肉,复旦毕业生顾澄勇卖蛋,同济研究生高志军当“垃圾王”,一直到南京这位“乞讨博士”,这些事实说明: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而社会也对他们体现出极大的包容度。谁能否认这是一种进步?

  其次,我看这是学历至上主义的一种失败。认为高学历的人一定比低学历的人贡献大,生活体面,是传统的世俗之见。低学历不见得就没有大作为。刚去世的启功,自称“中学生,副教授”,“功不成,名不就”,其实恐怕没有几个高学历的人能与之比肩。高学历的人工作失意,生活颓废,中外也并不罕见。过分渲染学历至上,一旦遇到“博士乞讨”这种实例,当然也就要大声责备其放弃责任累赘社会了。其实这种一厢情愿的见解非常可笑。他是博士,他就不该如此;他是农民,他就可以如此吗?这种双重标准,不仅仅是学历歧视,其实更是一种上等人固有的无知和偏见。顺便说一句,《南方日报》有篇文章由“博士乞讨”说到对乞丐的总体评价,说“乞丐也是人,但却是放弃了公民责任的特殊人群,类似于‘洪七公’和‘苏乞儿’式的义丐不过是文艺作品里的形象罢了”。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武断。和任何职业人群一样,乞丐之中,固然有不负责任之辈,却也照样有肝胆相照的志士仁人。据我所知,解放初期一度被严厉批判的电影《武训传》,其主角就是一个以乞讨为主要手段来兴办义学的乞丐。生活中的乞丐武训,更是曾经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把乞丐一概而论地说成是“放弃了公民责任的特殊人群”,不知根据何在?“博士乞讨”,是一种个别现象,这件事本来不必大惊小怪,既不需要谁悲天悯人,更不需要谁义愤填膺。

  “博士乞讨”,也许经过深思熟虑,从此以此为生;也许只是一时无奈,以后会另有主张。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我认为这都是他自己的事,他个人完全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如果保持平常心,别人对此就不必指手画脚。现在的评论,都是根据《金陵晚报》的一篇报道。也许博士心中其实另有隐衷,而且不便启齿;记者的报道,当然也会有自己的眼光。记者笔下的事实,其实都已经经过挑选。如果保持平常心,别人也许会因此对博士的处境表示同情,或者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但绝对不会假以辞色。对自己不以为然的事动辄上纲上线,不去认真调查研究,而是主观臆断,其实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文风,应当引起评论界重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