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新“孟母三迁”背后的教育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4 11:40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一对农民夫妻,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带着孩子从农村迁到县城,再从县城迁到省城,相继更换了3所学校……然而如此苦心带来的结果却是:孩子不愿意上学了。

  据媒体报道,孩子在作业本上这样写道:“城市里的学生们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怪物一样”,“一说话,同学们就笑话我是个‘乡下佬’”……

  看到这则新闻,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三迁”之功或不应没。由是,孟母也成为了教育孩子的典范。但这位新“孟母”却让人心酸——她的一番又一番的颠簸,一次又一次的苦心,换来的竟然可能是更糟的结果!

  据报道,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很多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在学校都非常容易受到歧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性格发生变化,有的产生辍学念头。曾有调查指出,多数农民工子女缺少对城市的认同感及与城市孩子的交往。有些学生由于受到城市学生的歧视,宁肯从办学条件好的公办学校转学到条件较差的打工子弟学校。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一直有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育人”,即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对弱者懂得同情和悲悯,对同学、朋友、家人知道关心和爱……可以说,这甚至是比“教书”更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然而,从农民工子弟的普遍遭遇来看,眼前,这一教育目标似乎实现的并不理想,竟有那么多年尚稚幼、甚至还未谙世事的学童,没能懂得关心和爱,却竟然已经学会了歧视。

  学校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如此市侩习气,是如何登堂入室,污染了那些稚嫩的心灵的呢?影响的因素或许有很多,如社会、家庭等。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学校方面的因素———不难发现,某些学童“嫌贫爱富”的歧视目光,与某些学校的做法原本就是十分相似的。

  眼下的个别学校,越来越像是一个大卖场,再不避讳谈赤裸裸的功利,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是价高者得、权势者得,“没钱别进来”。可以肯定的是,先有学校对贫穷的农民工子弟的歧视,才会有其他学生的歧视———按照“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理,如果学校及教师对某些学生都“高看一眼”,则其他学生也必将会对他们“高看一眼”,而反之亦然。

  在歧视和经济压力的双重挤压下,一些贫穷者子弟要想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命运,已经成为一段难以逾越的畏途。因而,新“孟母”的困境,同时也是一代人的教育和发展困境,这是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