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忽悠”人的招生广告

http://www.sina.com.cn 2005/08/04 20:14  南方周末

  □陈仓

  近两个月以来,各地各类教育机构的招生大战风起云涌,招生广告铺天盖地。粗略一看,秀色可餐,形势喜人,前景诱人,仔细查看拿捏,不少广告含水量高,虚肿黄胀,如同“注水肉”,学生家长和拟参加继续教育的各界人士不可不慎。

  “注水”招生广告的宣传手段、创意、文字、图表各有“千秋”,而“忽悠”教育消费者的通用“秋千”相差无几。

  夸大其词,称王称霸称第一,乃“忽悠”人的招生广告的第一“秋千”。所谓“排名”、“强项”、“第一”的资质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的来自综合考核,有的来自单项评比,相当一些荣誉来自专题活动,来自非教育的社会活动,跟教学科研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如环境卫生奖、园林绿化奖等。评比主体五花八门,有的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的是非教育行政部门,相当一些“荣誉”来自某些群众团体、社团组织、媒体、调查评估机构自行组织的专项“评比、评审、评估、调查、调研”。这种由非教育主管部门授予的荣誉、认证、证书、资格不足以说明真正的教学科研水平。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有些所谓“第一”纯属无中生有,自我表扬。例如,同在一个城市之内的三所学校先后发布广告,宣称同样的指标“全市第一”。有些学校前年是“第一”,有些学校去年是“第一”,有些学校今年是“第一”,而发布出来的广告掐头去尾,突出“第一”,不说来源、时间、时效。有些学校牵强附会,把领导题词、名人夸奖、媒体表扬等等“誉为”与“荣誉”相提并论,把听到的“好话”、写出来的“佳话”与正式的资质混为一谈。

  挂名家大名,虚张声势,夸大师资力量,借名人效应扩大宣传效果,乃“忽悠”人的招生广告的第二“秋千”。狂做广告的某些院校为夸大其师资力量,延请外地院士、名人、明星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延揽本地退休老领导、名校长、名教授、名学者、名专家为非专任教师,其中一些人还担任挂名的二级院系的院长主任。但是,在广告中,将专任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混为一谈,大造声势。实际上,业内人士都知道,除个别著名大学禁止教授兼职外,许多普通高校的教授兼职成风,日常教学工作依赖副教授、讲师和研究生,“教授像老板,老板像教授,教授不教,博导不导”现象比比皆是。各种非专任教授根本不可能成为教学一线的“有效战斗力”。挂名家大名,夸大师资力量的做法虽然哄不了接近教育系统的人士,但是,对广大群众有太多的误导作用。

  抽象介绍教学资源,夸大学习条件和毕业待遇,乃“忽悠”人的招生广告的第三“秋千”。有些广告说设施不说规模,说设备不说数量,说服务项目不说服务质量,夸大毕业或继续深造待遇,或抽象描述,或形象描写,或牵强附会,或夸大其词,误导受众,不一而足。

  夸大教学成果,吹嘘就业率,乃“忽悠”人的招生广告的第四“秋千”。有些学校编写“英才录”、“著名校友录”,借昔日默默无闻,在校期间不被重视,但今日大名鼎鼎的政界精英、商界巨子、业界模范、学界名流、艺界名人的个人成就以自夸,张扬“名校出英才,名师出高徒”的模糊概念,夸大教育成果。某些学校把“作家班”、“处长班”、“厂长经理班”、“行长班”出身的校友也算作“育英成果”。“扩招潮”之后,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前几年的热门专业的就业压力很大,自主择业大学生的下岗、待业、转行、异地流动、考研等现象非常普遍,就业率很难准确统计,我不知道某些学校宣传的“就业率”从何而来?

  误人农时误一季,误人子弟误一生。“忽悠”人的招生广告也是虚假广告,误导大众,势必误人子弟。教育消费投资大,耗费时间和精力,关系学生前途命运,为此,建议教育、广告管理部门对招生广告严格审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