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3000人与70人的差别--名校招生地方化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2005/08/16 10:53  中国青年报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上海、浙江一些名校在湖北招生较“吝啬”,在当地却“出手大方”。比如,复旦大学在鄂招生只有几十人,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在湖北招生均只有100多人。而这些学校所在地的生源,均超过总计划的50%。相应的,武汉大学在鄂招生3000多人,约占该校今年招生总计划的50%,而该校在北京、河北只招70人,在上海只招50人。(《楚天都市报》8月12日)

  名校倾向于招收本地生源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种做法的理由也很简单:在哪儿办学就必须得到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财政支持,而人家给了支持该拿什么回报?对于高校而言,没有什么厚礼比招生指标更有分量了。就算撇开回报不说,要想来年继续得到“支持”,这招生指标的倾斜也是免不了的。尤其是在近年,各地高校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地方财政的支持,多招本地考生,也在情理之中。但当诸多名校都向本地倾斜,当其将50%以上的指标都给了当地学生时,问题也随之产生。

  首先,名校招生过分地方化会直接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名校招生的地方化,使得那些教育质量较高、拥有名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地区,会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而那些拥有名校数量相对较少的地区,显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举例来说,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名校较为集中,这些地区50%以上的指标会分配给当地的学生,只有剩余的少量指标会流向外地;而像甘肃、云南、贵州等地拥有的名校数量本身就少,就算留下50%的指标给本地考生,也解决不了什么太大问题。此外,招生指标的含金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北大、清华的招生指标,当然要比一般高校的指标含金量大。名校招生过分地方化的结果,是使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到一些地方,导致教育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名校招生过分地方化不利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姿,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情。而大学正是各种思想、文化自由碰撞、交流的最好场所。如果学生大都来自相同的地域,则很难形成各种不同文化交流融汇的局面,让少数“外来”文化慢慢失去个性。

  此外,名校招生过分地方化也极容易滋生教育腐败。高校扩招以后,普通高校的吸引力下降,而名校的招生指标则越来越受追捧。名校与所在地的社会各界免不了有许多这样或那样的关系,而这些名校又将大量的指标划定在当地,使得稀缺的招生指标更容易成为钱权交易的砝码,导致各种教育腐败行为的产生。

  现实条件下,要求名校平均分配招生指标,短期内还无法实现。但一些名校将50%以上的招生指标都留在当地,却也需要斟酌。(作者:彭健)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爱问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