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家长勿得名校综合症

http://www.sina.com.cn 2005/08/22 10:07  南方日报

  作者: 韩浩

  时下家长们对名校的追捧,已经快达到一种非理性的程度。不管花多少钱,找多少关系,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名校,一般的名校还看不上,一定要是顶尖的学校,不少家长都下定了这样的决心。按照教育局的规定,把小孩老老实实地送进排位排到的学校读书似乎成为一种无能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家长们必欲将家里的

储蓄变成择校费,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所
谓名校而后快。

  能不能把孩子送进名校成为对家长最严峻的考验:首先,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赞助费或择校费肯定是免不掉的;其次,还要有关系,没有关系有钱也没地方交去。难怪一些年轻父母生了孩子还没乐呵几天就开始忧心忡忡,为几年后怎么把孩子送进名幼儿园、名小学而苦恼。

  当然,名校整体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确实要高一些,如果条件允许,能上名校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为此不计成本,不达目地誓不罢休,将进名校变成一场残酷的生存竞争,以致家长和孩子都为此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心情可以理解,问题是当前的名校狂热已经不能用这种正常的情感来解释了,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心理。广告上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让家长们胆战心惊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更让家长们坐立不安,这种为孩子未来担忧的心理让家长们将进名校视作唯一的安慰。

  父母们的推理是这样的:上不了名小学就上不了名中学,上不了名中学就上不了名大学,上不了名大学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甚至要失业。为了避免这种悲惨的前景,就要从小进名校,名校在家长们眼中与其说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不如说是逃避沉溺的诺亚方舟。

  社会上的攀比心理也促成了这种“名校综合症”,别人的孩子进了名校,我的孩子也得进,否则就显得家长没能耐,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在恐慌和攀比心理下作出的决定很难说是明智的。当前社会的竞争虽然激烈,但远没有到不上名校就无法生存的地步,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人们越来越有机会作出多元的选择。一个正常和谐的社会应该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但不强迫自己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事实上“名校综合症”的弊病已经非常明显。首先是使教育越来越沦为一种商品,学校对无助于提高升学率的教育项目不愿投入精力,因为只有升学率高才能成为名校,成为名校才能收到择校费,为了多收钱更有“名校办民校”的“创举”,这样的名校实际已很难保证质量。

  其次是让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孩子会有欠父母的想法,心理压力很大,就算进了名校也很难学得好,越学不好心理压力越大,成为恶性循环。不久前宁夏女孩秀秀自杀,高额择校费形成的心理压力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而“名校综合症”最大的害处在于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闲暇,本应丰富多彩的学生时代成了一场提前开始的战斗,成为为将来就业而进行的培训,学生们不敢奢望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父母巨大的投入让他们必须有所回报。

  这实在是一种很糟糕的学习状态,就算他们最终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好工作,由于人格上的缺陷,他们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千方百计要把孩子塞进名校的父母们很可能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这大概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