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树立节约思想 “地大物博”退出教科书意义深远

http://www.sina.com.cn 2005/08/26 10:37  人民网-江南时报

  作者:余丰慧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8月25日《新华网》)。

  看到政协委员的话语,笔者也深有感触。“地大物博”这一概念,深入在好几代人的头脑里。几代人曾经为我国的“地大物博”而自豪,曾经为我国“地大物博”而沾沾自喜。在“地大物博”这个思想的支配下,浪费资源、浪费能源,做起事来缺少精打细算、经济工作上的所谓“大手笔”等都不自觉地产生了。

  “地大物博”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特别低下,与世界各国基本上没有经济交往和对比分析,这一词所反映出的问题还不那么突出,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也不十分尖锐,国人也许还能够接受这一个说法。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大循环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相比较,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更少得可怜。据资料显示,在世界144个被排名统计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人均煤资源排在50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不进前55位,土地、耕地、森林等资源远远排在100位以后。石油、

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

  如果继续使中小学教材中出现“地大物博”的国情描述,再在青少年中灌输我国“地大物博”的思想,一是不符合我国的真实情况,二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作用已经显现,如果强调所谓“地大物博”的片面观念,必然导致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制约中国未来发展。

  因此,必须从现在起给孩子们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这就要求从各个方面抓起,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氛围。在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必须把“地大物博”一词请出教科书,进而代替其的是:我国“地大物不博”,人均资源少的可怜,在世界上排名居后,使孩子们增强危机感和节约意识。正像沈思委员所呼吁的“应尽早把‘地大物博’论请出中小学课本,让一些触目惊心的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的数据取而代之,倒可以让孩子更冷静、更客观地面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家庭要把我国“地大物不博”的意识,贯彻在节约能源、资源和适度消费的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起到示范效应。

节约型社会要求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机构和每一个社会成员时时、处处体现出节约的思想和行动,使孩子们真正感到身边、周围都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国能源紧缺、人均占有极少,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必须从教科书上、从社会环境上和家庭中对孩子们从小进行培养和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节约能源、适度消费的习惯,这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节约型社会建立的步伐。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