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贷款走过场 助学新政策执行为何如此难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9/01 10:53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助学新政策执行为何如此难 图/邝飚 新华社记者 杨立新 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对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甘肃等8省区市助学贷款不落实、走过场提出严厉批评,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国家助学贷款,这么好的政策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去年下半年出台新的助学贷款政策,在风险防范和利益补偿方面对银行作了很多有利的规定。然而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的银行仍以风险大、放贷成本高为由,设置较高贷款门槛,致使许多急需资助的困难学生迟迟拿不到贷款。 助学贷款政策推不开 银行顾虑的是什么? 以“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失学”为目标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自2000年正式实施以来,受到了贫困学生和高校的普遍欢迎。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由学生和财政各负担一半,以减轻学生的还贷负担。 但是,这项政策的落实过程却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顺利。从一开始,这项政策就在很多地方受到银行方面不同程度的抵制,银行给出的理由是此项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到2004年初,国家助学贷款因为所谓“学生还贷违约率太高”,而被大多数银行单方面停发,全国只有几所名牌大学和贵州省的助学贷款能正常开展,助学贷款面临崩盘的危险。 2004年7月,有关部门出台了新的政策,针对前一阶段经办银行、学校之间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办法。然而,新的办法并没有燃起银行的热情,除中央所属高校确定中国银行中标经办以外,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仍然举步维艰。 合同规定不尽合理 违约责任究竟在谁? 2004年国家助学贷款突然被银行大面积停贷,银行的理由是学生违约率太高,贷款风险增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文件,如果违约率达到20%,银行有权停止贷款。 于是,很多舆论就此怀疑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素质,认为他们已成为“失信的一代”。“某地近九成学生不还贷款”、“某地学生违约率超过20%”等报道一度充斥报端,似乎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全是由学生自己造成的。然而,大学生违约率真有那么高吗? 记者手中有一份两年前工商银行贵阳中西支行与贵阳中医学院学生周琳签订的借款合同,这是一份典型的格式合同。上面明文规定周琳只能采取等额本金法,按季度到工行指定的贵阳中西支行网点还款。 银行强行规定学生必须按月或按季度在指定的地方归还贷款,这对于大多数刚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迫使”一些学生不得不“违约”。 在学生写给学校的情况说明中,有些是因为工行撤掉县里的分支机构无处还款,有些是因为工行的银行卡升级后省外就业的学生钱还不进去,有些是因为地方政府定向委培的学生回地方后暂时没安排工作,有些则是因为工行不同意贷款学生提前还款。 工商银行贵阳中西支行2003年曾作过一次统计,数据显示贵阳中医学院的学生违约率高达95%以上,后经学校调查,真正恶意违约的不到5人,其余均是因为不合理的合同规定所致。 补偿专项基金已设立 风险到底有多大? 为了补偿银行风险,新政策规定按照高校当年贷款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由财政和高校各出资50%,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基金”。同时,经办银行从国家指定改为面向商业银行招标,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银行所提出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这项政策出台后,一些地方投标银行给出的风险补偿比例高达15%以上,而据了解,政策规定不管违约率到底有多高,风险补偿金一旦定下来,都会全额拨付给银行。 贵州省国家助学贷款办公室主任周忆江说,即使违约率真的高达20%以上,银行承担的风险仅有5%。可以说银行的风险完全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国家充分保障银行利益的前提下,银行放贷仍不积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的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8月,全省农行系统发放的助学贷款中,实际违约率仅为0.68%。调查表明,就算在农行贷款的大多数学生还未进入还款期,这一数据可能比实际违约率小,但也不会偏离太多,更不太可能达到甚至超过20%。显然,助学贷款并不比其他银行贷款的风险大,其风险被夸大了。 银行的另一个理由是助学贷款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单笔金额小,导致贷款的运行成本太高,助学贷款无利可图。实际上,就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率水平,以及每笔贷款财政4年全额贴息,加上稳定的数额不菲的风险补偿金,再有该项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银行不可能无利可图,更不可能亏本。 对此,一位熟知金融业的企业家指出,一些银行更热衷于放出风险更大的动辄上亿元的大额贷款,看中的是贷款过程中发生的利益关系,而像助学贷款这样面对学生的小额信用贷款,没有办法提供这样的收益,因此银行的积极性不高也在意料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