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视点:高校助学贷款为何1分钱都发不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05/09/14 13:24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与被教育部副部长“怒斥”的8个“零贷款”省市相比,山东省今年上半年为19490名贫困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9255万元,在全国尚属开展得较好的省份。但全省69所有贷款额度的高校,竟然也有14所高校一分钱也没有贷出去。

  宣传不力——

  九成高中老师不知如何申请

  去年,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开始实施,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为省属高校和各市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银行。

  近一年过去了,中国

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日前对济南市所辖五个县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中进行的一次随机调查却显示,90%以上的老师对如何申请、办理生源地
助学贷款
业务不清楚,绝大部分学生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一无所知。

  与政策宣传的薄弱相对应的,是贷款需求的广泛。有关资料显示,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20%以上,而同期居民收入涨幅不足6%。2004年全国高校学费平均每学年达到5000元以上,再加上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一个在校大学生的全年花费应在8000—10000元。以平阴县为例,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为72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94元。以3口之家计算,一个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供养一个大学生,则年度内家庭的其他生产生活支出就要靠借贷支撑。据统计,2005年该县考入大学的应届毕业生1681名,需要贷款帮助的为580人,占入学总人数的44%。由此可见,县域生源地助学贷款市场需求相当庞大,贷款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制度缺陷——

  基层信用社“坐门等客”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基层信用社并不直接就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而是学生入学后向所在学校提出贷款申请,由学校审查合格后,出具学费证明,交学生本人回原籍,经当地信用社审查合格后方可办理贷款。同时,学校须将审查情况汇总,上报省教育主管部门,由教育主管部门发送给省农信联社,省联社再将相关信息下发各地县联社,以此作为贷款发放的依据。由此可见,基层信用社在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中基本处于“坐门等客”的被动状态,至于当年能办理多少笔贷款、什么时候办理,都要等上级管理部门的信息。这就造成基层信用社对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被动应付,缺乏能动性。

  贷款风险——

  6.6%的不良率高过消费贷款

  据人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的统计,今年以来,部分高校存量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持续攀升。截至6月末,济南市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达到35%,较年初上升16.6个百分点,其中个别学校违约率达到了76%;不良贷款率为6.6%,较年初上升1.85个百分点,已高于住房、汽车等消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

  尽管新政策对银行的风险补偿问题给予了充分考虑,但存量贷款风险逐步上升的客观事实和增量贷款率风险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影响经办机构的积极性。

  新的助学贷款政策确定,“在校期间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但因在校期间学生没有任何还款负担,也没有信用记录,这就无形中加重了银行对学生的信用状况和贷后风险的担心。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收入不稳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按政策性要求发放的助学贷款靠市场手段难以收回的问题。人行济南分行有关人士认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那么助学贷款依旧存在较大的隐蔽性风险。

  把关不严——

  部分高校操作有待规范

  部分高校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也是制约助学贷款发放的一个因素。

  从经办银行反映的情况看,相当部分高校助学贷款管理机构刚刚成立,且工作人员大都兼职。有的经学生本人填写的借款合同要素不全、内容有误,致使借款合同无法使用,从而延误了贷款的发放;有的学校在审查学生贷款资格方面把关不严,如对一些已经缴纳了学费的、家境状况明显良好的学生,学校仍给其出具贷款证明。这样就很难保证申请学生资格及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在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立、信用立法滞后的背景下,高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防范道德风险是必要措施之一,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明显不足,造成一部分学生对归还贷款抱着能拖则拖的心理,甚至在“羊群效应”作用下,影响更多的借款人不还款。

  针对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这些问题,人行济南分行有关人士开出“药方”: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完善学生征信体系,相关部门建立磋商协调机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健全担保机制,探索新型国家助学贷款的运作模式。

  这位人士特别指出,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因此从长远看,应建立由政策性银行取代

商业银行成为国家助学贷款主体的运作模式。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可以弥补由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带来的负面效应。(记者:魏震 尹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