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日益功利的大学 为何大学教师对校园如此倦怠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0 10:08  中国青年报

  作者:文妍

  在一所开满鲜花的重点大学校园里,一位只有36岁却已满头华发的副教授对朋友说:“我人生的第一目标是能活到50岁,第二目标是活到70岁。”

  这一幕和这句话所负载的,绝不仅仅是这位副教授个人的沉重与悲凉。

  今年教师节前夕,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发布结果:82.2%的被调查教师感觉压力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去年年底,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居第三位。

  教师的职业倦怠就像一种新的疾病一样,正在折磨着高等教育。如果说20年前,是“清贫”让很多高校教师出走校园,那么今天,在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之后,又是什么让这些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对大学校园如此倦怠?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直接导致工作倦怠的主要有3类因素:组织方面,也就是个体所在单位的因素;个体所承担的工作或者角色方面的因素;个体个人特征方面的一些因素。一般来说,组织的发展理念与个人发展理念越一致,组织文化与个体的价值越一致,组织的分配机制越公正,组织提供的薪酬越有

竞争力,个体出现工作倦怠的可能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固然和当前竞争日趋激烈、新旧体制交织的社会大环境有密切关系,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其所在组织———高校内部。这个折磨着高等教育的疾病病根儿还在高等教育自身,当众多大学的制度、机制都散发着功利和浮躁的气息,渐渐背离大学之道时,身处其中的教师也就被迫在功利和浮躁中像陀螺一样旋转,进而疲惫不堪,失去成就感,教书只剩下“饭碗”这一层含义。

  在连续扩招后,很多高校的规模都迅速膨胀。老师的课时多了,有些一周要上三四十节;班容量成倍涨,讲课要扯着嗓子喊;带的研究生由几个增加到几十个,看论文看到嘴唇发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令人筋疲力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哪里还能顾及传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这大学的两大终极使命?那么,自身走上讲台的价值又在何处?

  同时经济效益的巨大诱惑让学术愈发市场化。找项目,拉课题,弄经费,大学教师还要变身公关先生,要会请客、喝酒、拉关系。因为科研项目的等级、课题的金额事关教师的晋升、实验室的装备乃至生存。有时候,即使教师甘坐冷板凳,但环境也不允许人去坐冷板凳。

  而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教师,往往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成就感,期望成就一番事业,当他们无法达成自我实现,而是日复一日从事着重复劳动,把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无数的评比、表格、评比检查等量化的琐碎工作中时,他们怎么可能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自己的工作?怎么可能在工作中充满创造力?

  9月10日的教师节已经过去了,对老师的问候关怀是不是也已经过去了?我们在不断地呼唤找回大学的精神、大学的尊严、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的理想之时,是否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社会给教师的工作环境?而老师们的问题也并不只是大声疾呼就可以解决的,他们的生活是一天天平凡日子的堆积,他们需要一个个细节的关怀。

  大学到了给自己的教师减减压暖暖心的时候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