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别让论文成为扼杀人才的绳索--博士后自杀有感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1 10:29  新华网

  网友:秋子依风

  “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文章抬到至高的地位。

  自古以来,国人把文章看得很重。但是却从来没有把它与生命联系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章特别是论文,似乎越来越重视,大有与生命相联之势。文章与生命相联的,不是其质量,而是其数量。何以见得?

  9月20日《新京报》报道,被所有认识的人认为优秀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后,32岁就已经当上正研究员的茅广军跳楼自杀了。原因是不堪承受被中科院辞退的压力,而这么一个优秀人才被辞退的原因竟然是文章数太少了。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一个在国外大学得到充分肯定和赞赏的学者,却因为文章数量不够被逼自杀了。

  鼓励人们多做科研,多发表文章本来没有错,但过分看重文章就会走向反面。现在,文章不仅成为各方的门槛,也已经成为许多方面的硬性标准,成为我们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评职称,需要论文,搞科研,需要论文。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都得写论文,特别是研究生、博士生,还要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如果不够学校规定的篇数,不能毕业。我一直在想,国家就那么几种核心期刊,一年下来,发表文章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全国每年需要发表论文的人太多,不仅学生,就连导师、教授甚至无关的工作人员都有论文考核的标准,注定有大部分人不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这些人又该如何呢?

  在网上搜了一下,因为论文原因而自杀的不在少数。生活似乎正在趋向一种模式:发表文章数量多,就可以评为优秀毕业生,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就可以评到职称,就可以争取科研经费;反之,如果没有论文就可能不能毕业,不能找到工作,不能评职称。归结起来,论文和生命紧密相关。在茅广军身上,实际是体现了一个现实社会中异化出来的畸形等式:论文数量=生命长度。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育了大批优秀学生,得到许多人追随。孔子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表彰其对世界文化的影响,联合国把孔子诞生这一天,定为世界教师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公认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的人物,却是“述而不作”,他生前没有一篇文章,《论语》还是后辈把他与弟子们的谈话集结起来的。

  如果我们用发表文章来衡量孔子,那他连个小学教师也不如,因为现在的小学教师评职称也需要有论文。但是,谁又能否认孔子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文章只是衡量一个人科研能力的一个方面,并不决定一个人教学水平的高低,也不决定其工作能力的大小。把发表论文数量异化为一种制度,严格规定多少篇能毕业,多少篇能干某项工作,多少篇能晋升,就会扼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买椟还珠的现象,违反提倡鼓励发表文章的初衷。拿文章数量来衡量一切,就会造成人们只看文章不看其他,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局面,最终只走向教育和科研的反面,扼杀真正的人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