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耶鲁大学校长:当校长十二载没带过一名研究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09/23 10:1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谢湘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又一次来到中国。自从2001年被邀请参加北京大学建校百年纪念大会以来,5年间他已是第4次踏上中国的大地。

  9月21日上午,北京的天空阳光灿烂。雷文专程来到北京大学,出席北大—耶鲁微电
子和纳米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今天,雷文抵达上海,准备出席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同时接受复旦名誉教授的职位。

  去年8月,“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北京举行。第一位登台的演讲者就是理查德·雷文,他演讲的题目是《大学校长的领导工作》。那些大段大段精彩的演讲词可能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背诵出来,但几条精要的概括已深入人心。

  “作为一个大学校长,一定要有展望大学发展方向和提升大学品质的愿景,能够制定远大而且可以实现的目标,能够将大量时间集中在主要的行动上。”

  雷文自己就是这样的身体力行者。

  1993年10月2日,在出任校长的就职演说中,激情荡漾的雷文面对已有300年历史的耶鲁大学阐述了自己的发展构想和愿景:“18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到19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在进入21世纪之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

  2001年5月7日,雷文在纪念北大百年的讲话中,不仅把“全球性大学”的目标提得更加明确,而且把中国也作为实现这一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说,在第4个百年开始之际,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真正的“全球性大学”:不仅为美国,同时也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

  他特别强调,了解中国、发展与中国人民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关系,对于耶鲁来说异常重要。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你们有众多的人口,你们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和广阔的经济发展潜力,而且是因为你们自古以来在创造人类文明中所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为那些寻求人类未来的学者们提供了学习和获得启迪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正像理查德·雷文所说的那样,一旦目标确定,他便全力以赴,努力使耶鲁成为一所国际化的高等学府。

  当12年的

日历一页一页翻过,雷文校长当初的愿景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今天的耶鲁校园里,已经成立了由
墨西哥
前总统塞迪略主持的“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创建了用以培养全世界青年领袖的“耶鲁世界学人”项目。耶鲁大学还修改了其助学政策,向国际学生提供与美国学生相等数额的助学金。今年年初,学校还宣布:将为每一名本科生提供至少一次出国学习、研究或实习的机会。

  中国毫无疑问已成为耶鲁大学国际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伙伴之一。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学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复旦—耶鲁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耶鲁中国法律研究中心相继建立,耶鲁在中国16个城市的50多个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雷文对中国的感情也在日益加深。

  关于他的名字,中文曾有“莱温”、“莱文”等好几种译法,现在他自己选定了“雷文”这个称呼,因为友人送给他的一枚中国印章,篆刻的就是“雷文”这两个字。

  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和新华社的电讯稿已成了他每天必须浏览和阅读的文字。从这些媒体上,他知道了北大“元培计划”项目、复旦一年级新生今年新学期实行“通识教育”的信息,知道了中国一些大学的教师聘用不再搞近亲繁殖,而是面向更大的范围选拔,“我们沟通的有些东西在中国已经看到效果了”,雷文为此感到高兴。

  作为耶鲁大学第22任校长,理查德·雷文是美国常青藤联盟学校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并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之一。他1968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学位;之后又在牛津大学研修政治学和哲学,再获文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出任耶鲁大学校长之前,他曾任耶鲁大学经济系主任和文理研究生院院长。

  作为一位学有专长的学者,雷文在他担任耶鲁大学校长12年的时间内,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博士生;也没有挂名领衔做过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他只出过惟一的一本专著———《大学工作》,收集的是他的就职演说、他对历届入学新生及毕业生的讲话以及他对大学在社会中的作用的思考文章。在空闲的时候,他更愿意来到校园或住宿学院,与学生聚餐,参加体育赛事。

  在《大学工作》一书的“序言”中他这样写道: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来说,压倒一切的目标是:吸引和培养第一流的师生。在他看来,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旁顾其他的事情。

  本报上海9月22日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