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网络语汇攻城掠地 禁止遏制还是放任自流

http://www.sina.com.cn 2005/10/08 10:0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交流缘由

  “MM”、“恐龙”、“粉丝”可能将成为上海市课堂上禁用的教学用语。日前,上海市人大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中规定: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这是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汇行为写入地方性法
规草案。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上海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夏秀蓉认为,我国的语言文字需要发展,也需要规范。从语言文字发展规律来看,对目前存在和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语汇不宜简单化地绝对禁止,需要区别对待。将不规范的网络语汇排斥出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之外,并不意味着不可以使用这些语汇。

  也有委员认为,“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语言有着便捷的优势,也能满足部分网民休闲、宽松的心理需求,但主要媒体在使用语言、语汇上,应该强调依法正确引导。”

  网络语言词汇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有日益泛滥扩大的态势,一些大众媒体和教师也开始大量使用未经规范的网络语汇。对于网络语汇,是禁止、遏制还是放任自流,正在社会上引起热议。

  ▲李嘉全

  对于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明。这也许正是人们必须要用立法来规范“网络语言”的良苦用心吧!

  将网络语言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上海此次在国内首次将规范网络语汇行为写入地方性法规草案,无疑具有开先河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和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网络一步步地走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据统计,目前经常上网的,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这些人被冠之为“新新人类”。作为“新新人类”,自然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交流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开始流行。然而,流行开来的网络语言对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不少的学生肆无忌惮地把它奉为“新潮”,并且作为口语,甚至书面语加以使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使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极可能导致规范汉语的“沉沦”。

  由于网络语言没有以传统语言为基础,是脱离汉语言体系后的一种随意创造,其从一开始起,就缺乏一种规范化的操作,使得这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成为正常的交际语言很困难。随着网络语言向现实生活的渗透,汉语言在“全民学英语”热潮和不良网络语言的“双重挤压”之下,显得更加落寞,危机四伏。而网络语言鱼龙混杂,泛滥成灾,在无形中也损伤了有着中华民族文化纽带之称的“汉语言文字”的纯洁性,阻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交流,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纯洁性。

  语言是根植于民族灵魂与血液间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工具,也跟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真实记录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踪迹,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其传播和发展与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强盛有着不可割舍的因缘。语言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是维系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流光溢彩,规范、科学、发展的汉语言文字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无端轻视民族语的民族,不仅是在背叛民族的历史,也是在背叛民族的未来。如果说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语言中,那么保护汉语言其实就是保护文化,规范汉语言使用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护育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如果几千年来的文明语言在强势英语和散漫网络语言的“挤压”之下不能迅速有效地得以继承和发扬,就会让中华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将会愧对列祖列宗,成为千古罪人。

  因此,通过立法形式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引导,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教育,让学生懂得语言规范的意义。通过采取措施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比如加强立法监督管理、设置网络语言警察等形式让人们认清网络语言的利弊,自觉抵制那些有害身心健康、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让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化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中健康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明。这也许正是人们必须要用立法来规范“网络语言”的良苦用心吧!

  ▲王欢妮

  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何不采用宽容的心态呢?对汉语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抱有信任的态度。对网络语言的精髓,我们应该大胆地接纳,让它们为汉语增强活力元素。

  用“MM”代替“妹妹”,用“表”表示“不要”,上海市正准备立法禁止使用诸如此类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从有关报道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的上海市要立法禁止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汇的原因:一些网络语汇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任意使用将影响汉语的健康发展。

  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产生这种担忧的根源,在于新鲜而活泼的网络语言,在文学作品以及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中被大量使用,并有愈用愈广之势。出于捍卫汉语的“健康发展”,上海市可谓“急众人之所急”,率先采取措施,为汉语的“健康”开出了一张“保健处方”。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尽管此次立法草案是“保健”药,但还是看清楚了再服用为好,以免达不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反而引起其它不适。如果把这副“药方”往深处化验,人们还能发现,这张立法禁止使用诸如此类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的“处方”,是很难让汉语的发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的。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一定社会集团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习惯和意义系统。网络语言,最初广泛地出现在聊天、论坛等各种互联网应用场合,如今大有渗透到现实生活的趋向,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这无不表现出了网络语言顽强的生命力。对它应该扼杀还是鼓励,其实应该由社会生活的实践来检验。

  语言发展的规律自然会对网络语汇的去留作出合理的决定。并且,语言只是人与人相互接触时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是人们传递信息或表达思想的媒介。如果网络语言符合社会成员使用的习惯,有利于彼此间传递信息,它自然会保留下来,变成社会的通用词汇;反之,则会被无情地淘汰。

  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过:“凡是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因为在特定环境下,原有的语言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敏锐变化,于是产生了网络语言。因此,即便网络语言成为众多语言工具中的一种,为人们所使用,也无需担忧它会危害汉语的机体健康。语言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守着某些特定的规范,而是应该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社会变化了,语言如果还是原地不动,将不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可以丰富和促进汉语的发展的。

  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我们何不采用宽容的心态呢?对汉语的发展,我们是不是也要抱有信任的态度。对网络语言的精髓,我们应该大胆地接纳,让它们为汉语增强活力元素。对网络语言的糟粕,我们相信汉语有免疫功能,是可以抵抗那些“细菌”的破坏的。

  ▲刘晓翠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群体大部分受众是还处于语言习惯初步形成阶段的孩子,所以还是使用传统常规的汉语言教学比较妥当。对于网络语汇,在课堂教学和其他严肃的场合,还是客气地说“不”为好。

  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它又以年轻的大、中学生和技术人员为主体,这就使得“网络用语”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并且出现了网络语汇“走下网络,走入生活”的趋势。但是,即使它们走入生活,就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吗?

  从课堂教学性质、受教育群体和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来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课堂教学中给予网络语言一定限制还是完全必要的。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决定了其课堂教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同时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语文教育更是担负着人文精神培育的职责,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人文美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语文教学又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教学还能使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有所涉猎,进而产生热爱的情感。而网络语言,从它在网络上的产生过程就可以看出,大部分词汇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创造的性质,虽然体现了求新求变的潮流前卫感,但不少语汇像“青蛙”、“

恐龙”等网络词语也不乏调侃、戏谑的味道,这些如果出现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而且,很难想象,当典雅的“唐诗宋词”与“恐龙、粉丝”这样新新人类的词语同时出现在课堂,对于处于求知阶段的孩子们,在思维上会是怎样的一种冲击!

  另外还有一点,也是最近讨论火热的网络语言与汉语言发展变异的关系。网络语言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发展,而汉语言博大精深,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网络语言,是吸纳还是排斥,一些专家学者也都表态尚在研究探讨之中,并且强调主要看时间的考验。这里虽然也指出部分网络语言具有稳定下来的趋势,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其中更多的词汇不够稳定,词意多变,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让人不知所云。而正在学校求学的学生群体,其本身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词语认识还没有达到深刻细腻的程度,掌握得也并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教学上再加入这些变异后的新网络词语,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淆甚至障碍,从而影响教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我们可以对网络语言抱着宽容的态度,甚至也希望有些网络语汇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稳固下来,丰富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群体大部分受众是还处于语言习惯初步形成阶段的孩子,所以还是使用传统常规的汉语言教学比较妥当。对于网络语汇,在课堂教学和其他严肃的场合,还是客气地说“不”为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