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多维视点:莫让择校成为新的社会不公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0 13: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报载,目前广东省正在对中小学择校问题进行调查,省教育厅明确表态,明年将采取强硬措施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招收择校生或特殊借读生,不准收取择校费或特殊借读生费,同时实行教师定期轮换制,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见9月24日《南方日报》)

  广东这一刚性举措如果能预期实施,对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无疑是“毁灭性”打击。
众多家长对择校既痛恨又“喜欢”,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家长是不愿意孩子择校的,因为择校要多花大把大把的钞票。可问题是,别人家的孩子择校,你的孩子不择校就意味着“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了孩子一生的前途,省吃俭用也要选择一个好学校读书,攀比和博弈心态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惜血本投入择校大战,甚至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开始比拼。

  而少数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则从蜂拥而来的择校大军中赚了个盆满钵满。据广东省

审计厅公布的数据,2002年至2004年,全省66所被审计的城市公办中小学以各种名目收取择校费和捐资助学资金累计达7.53亿元,实属惊人。

  择校表面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愿意多出钱的可以“买”到优质教育资源,不愿掏钱的只能读差学校,似乎是一起“公平买卖”。其实不然,择校完全背离了公平原则。因为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偿享有同量同质的教育,择校行为本身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大公平原则。

  实际上,择校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而越演越烈的择校风则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差别,优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到城市,在高工资、高待遇的吸引下,农村好的教师被城市挖走,乡村中小学教育越来越薄弱。二是校际差别,城里学校两级分化严重,大量优秀教师流向名校,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越变越差,生源锐减,直至办不下去。

  择校可称是久治难愈的“痼疾”,过去之所以久治不愈主要是“下药”不猛,停滞于制度层面的治理,尚未触及体制。而广东将要实行的做法恰恰是从体制入手实施“伤筋动骨”的“手术”。笔者认为,解决择校问题首先要通过法制进行刚性约束,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律不准择校,谁碰“高压线”就实施严厉处罚。同时要改革教育体制切实解决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教师轮换制就是一个好办法,它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在整个宏观教育层面上流动开来,滚动起来,而不是过分集中在少数名校,从而打破名校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进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解决择校问题还需釜底抽薪,动一动名校的“经济奶酪”。少数名校通过收取名目繁多的高额择校费而“肥得流油”,这些费用除一部分用于教学外,还大量用在给教师发奖金和福利,以激励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学校收取的择校费不能由学校支配,应当全部上缴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由政府统一分配使用,尤其要重点用于改善薄弱学校。这样学校失去了对择校费的支配使用权力,自然也就失去了招收择校生的积极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