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政治理论辅导全书 > 正文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3)

http://www.sina.com.cn 2005/10/23 19:27  金榜考研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在实践中把握物质世界,强调物质观和实践观的统一。

  首先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作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用以区别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活动。正因为实践具有“感性”的特点,因而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从而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具有“感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也是实践高于意识的主要特点。其次,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性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是生产实践,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三是科学实验。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动物的本能存在方式的根本区别。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的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和人类的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从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间断地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2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实践则是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所以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实践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实践才是人的存在方式。

  (三)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对主客体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唯心主义把主体看作精神的东西,认为客体是由精神创造或派生的东西;旧唯物主义把主体仅当作认识者,看不到主体是实践着的人类,把客体仅视为感性直观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

  1.实践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它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种任务。主体完成这些任务应具备相应的能力。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包括:(1)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2)主体实际掌握、运用的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因素;(3)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动力因素。主体能力结构中的这些要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其本质属性。

  从社会构成看,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形式,这几种不同的主体之间也发生着相互关系。

  2.实践客体。

  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实在。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也就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客体并不等于客观事物,而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客体进行理解:一方面,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客体自身的客观性方面。另一方面,客体又不是与客观事实相等同的概念,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

  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哪些客观事物能够成为客体, 不仅取决于这些客观事物的自在本性,同时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所以客体与主体一样都是历史范畴,都具有社会历史性。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形式的客体(自然客体)、社会形式的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形式的客体(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这两极之间只有通过中介才能形成现实的实践活动。这里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看,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主体对象化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也就是主体根据自觉的目的和计划,运用物质的、知识的和语言的工具或手段,能动地改造、认识、利用和欣赏客体,即主体客体化(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渗透和转化)。

  在主体对象化的同时,还发生着客体非对象化的运动。所谓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的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客体向主体的渗透和转化。同时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一切活动。

  主体对象化和客体非对象化,或者说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的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2)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与实质。从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是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这就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

  因此,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正因为如此,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

  (3)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有将这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客体、中介三者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了一个实际的实践活动系统。因此,三者都是历史范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2,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